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8年1月―2012年3月我科治疗的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42
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8~87、岁,平均(65.77±16.13)岁;胃癌40例,结肠癌6例,十二指肠
癌7例,胰腺癌6例,胆管癌2例,食管癌2例,胰腺十二指肠淋巴瘤1例,下咽癌1例。患者均经胃镜或消道造影检查证实为胃排空功能障碍,排除机械性梗阻,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所有患者针对肿瘤术后胃瘫均接受过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促胃动力、止吐等常规治疗,6例患者接受过口服中药治疗,均无效。病程7~90、d。
1.2、诊断标准
自拟①胸腹部肿瘤手术史;②胃引流量超过800、mL/d;③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④经过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机械性梗阻;⑤无明显水电解质或酸碱失衡;⑥无引起胃瘫的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⑦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2、治疗方法
2.1、常规治疗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促胃动力,止吐等治疗。
2.2、中医外治法
2.2.1、中药外敷
拟定胃瘫外敷方:木香、枳壳、厚朴、丁香、干姜、肉桂、穿山甲等。如疼痛明显加延胡索。上药研成粉末,每次取2大匙,用适量黄酒、醋、蜂蜜、姜汁调成糊状,外敷上脘、中脘及神阙穴,以10cm×10、cm大小医用贴膜固定。外敷2~3、h后取下,1~2次/d。
2.2.2、艾灸
外敷前,先将艾条点燃后于上脘、中脘及神阙穴施灸5、min,待局部皮肤温热后将外敷药物敷于以上
穴位,再于外敷中药的医用贴膜上施灸15、min。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自拟如下。治愈:治疗后主症消失,胃管引流量≤100、mL/24、h,夹闭胃管观察24、h无不适则拔除胃管,恢复进食无明显不适。好转:治疗后主症好转,胃管引流量>100、mL/24、h,胃管夹闭后又感腹胀。无效:治疗后主症无改善。胃管引流量没有明显减少,仍需胃肠减压。
3.2、治疗结果
共观察30、d。65例患者中,治愈59例,占90.77%;好转4例,占6.15%;无效2例,占3.08%。总有效率96.92%。治疗后拔出胃管恢复进食且无明显不适感时间最短为6、d,最长为30、d。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3.21±6.27)d。患者均未出现皮肤过敏现象。
4、讨论
中医外治法采用药物外敷、灌肠、针刺、艾灸等方法,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穴位、黏膜等途径吸收,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理瀹骈文》阐述了外治法的机理同于药物内服:“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化。”中医外治法治疗胃瘫,避免了口服药物增加胃肠负担导致病情加重的弊病。同时,这种方法作用直接,显效快,操作简便,费用低,明显缩短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可归属为中医“痞满”“呕吐”“胃胀”“纳呆”等范畴。中医认为它的发生是由于手术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滞血瘀,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痞塞不通而成。临床上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多同于普通外科术后胃瘫治疗,多以泻热通腑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原因是普通外科病人以青壮年为多,体内湿热内蕴,术后余热未尽,因此以泻热通腑为主治疗效果显著;而肿瘤病人以中老年为多,随着年龄增长,脏腑机能减退,阳气渐虚,加之手术损伤,以脾胃阳虚、虚寒内盛为主,此时采用大寒之药清热通腑为禁忌,应以温阳行气为治疗法则。所以我们采用辛温类中药外敷配合艾灸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温阳通腑的作用。所用外敷药物辛温行气、健脾和胃、行气消痞、活血祛瘀,同时配合具有温中益气、行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艾灸,借助艾灸灸火温阳行气,并使施灸部位皮肤毛孔开泄,促进外敷药物吸收输布,共同达到温通、行气、化瘀、健脾功效,使胃瘫综合征症状与体征得以缓解或解除。
凡肿瘤放化疗脾胃功能失调,不能进食,恶心、呕吐、胃胀、胃寒等均可采用中医外治方法,能取得很好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