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在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经方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病情控制、减少复发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其病变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并多由结肠的远端开始,亦可累及整个结肠。此病至今原因不明。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要表现。由于其发病后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因此被医学界称为难治性疾病之一。该病的急性暴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型易癌变,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及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但由于存在用药周期长、费用支出大、副作用较多、增减药物的剂量与时间难于掌握等因素,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医生对该病治愈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该病反复发作、持久不愈。近十年来我们认真的观察了该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从中医外科辨证论治的思维逻辑入手,选择中医经方治疗此病,通过不断实践,在将病情程度迅速转入缓解期、减少复发率、降低手术率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我们认为该病应属于中医外科的“肠痈”范畴。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刘涓子鬼遗方》、《外科正宗》等诸多医学古籍中可以找到有关中医对该病的命名、发生的原因、病变的机理,发病后的症状以及并发症表现的依据。结合诸多医家的著述及我们多年来的临床观察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肠痈)的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寒热无度、生活无律、情志无畅等因素有关。上述原因可以导致湿浊内蕴,清浊不分,气血壅滞,化腐生脓,“肠痈”得生。由于该病以“湿浊”为主要致病因素,加之气血瘀滞脉络贯彻始终,所以造成病程绵长不断,病情反复难愈。于是我们按照中医外科分期治疗的特点,将 “升清降浊、祛瘀通络”为治疗原则,最终可使湿浊祛除,热毒得清,脉络疏通,脾胃功能复生。具体应用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
内治法适用于轻、中度、活动期的患者。重度患者应在支持疗法后,待病情转入轻、中度时再给予应用。在使用内治法时,应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初起、成脓、溃后。然后遵循中医外科“消、托、补”三原则实行辨证施治。初起用“消法”;成脓期用“托法”;溃后期用“补法”,同时又承担防复发的作用。临床上三法既可独立运用,但又可互相参见,所以需要注意灵活化裁,辨证施治。
初起证候:腹痛两侧,里急后重,便次频繁,或大便秘涩,脓血不多,发热恶寒,舌质微红,舌苔薄白,脉象迟紧。结肠镜也可见到:结肠黏膜血管纹理紊乱,充血水肿,表面有黏液分泌物。
此期的主要病机是湿热内蕴,气血瘀滞。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化瘀通络。首选方剂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9克、 牡丹皮12克、 桃仁9克、 冬瓜子20克、 芒硝9克。每日一剂,煎汤两次,每次留取100ml,每12小时温服一次。其中大黄、芒硝、瓜子泻热利湿解毒;牡丹皮、桃仁凉血通络散瘀。如此共奏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消痈止痛。本期病程较短,诊断、治疗需要及时,否则可能转入慢性复发或慢性持续期,这会给疾病稳定在缓解期带来较大的困难。
成脓期证候:
①、气短懒言,脘腹胀满,嗳气频繁,便次增多,便有脓血,舌质微红,舌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象滑数。治疗首选方剂是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克,黄连4克,黄芩6克,干姜12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煎服同前。
②、形寒肢冷,脘腹胀满,少腹隐痛,便次增多,黏液脓血,舌红苔白,舌边有瘀斑,脉象沉细。治疗首选乌梅丸加减。乌梅9,细辛6克,干姜12克,黄连4克,当归12克,附子9克,蜀椒9克,肉桂9克,党参12克,黄柏6克。煎服同前。
此期结肠镜下可以见到散在的,隆起的,色泽灰白的脓疱,或散在,或连续的溃疡。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寒湿内蕴,气血瘀滞,湿热化腐。治疗主要采用“托法”中的“补托法”来加以治疗,其中以气虚心下痞为主者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阳虚脾胃虚寒为主者用乌梅丸加减。两方在补气补阳的同时,也发挥了“辛开苦降”的作用。如此补其不足,清升浊降,脉络通畅,内疡自复。此期服药调整时间大约在1~2年的时间,属于本期的患者依从性较差,医生要及时加以鼓励,平复患者情绪,树立医、患治愈疾病的信心,否则治疗将会在此期反复发作。
溃后期证候:面色苍白,少气懒言,乏力纳呆,便次不多,脓血减少,甚至全无,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治疗首选方剂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生姜9克,党参6克,熟地30克,白术12克,阿胶(烊化服)6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大枣6枚,川芎12克,茯苓12克。煎服同前。
此期结肠镜下的黏膜轻度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溃疡修复,或有桥型愈合。本期内重在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促进愈合,严防复发。
内治方剂的加减药物有:腹满胁胀加苏梗、佛手;肠鸣辘辘加葶苈子;腹痛隐隐加元胡、川楝子、蜈蚣;少腹胀满加吴茱萸、荜茇;脓血便以黏液为主加败酱草、马齿苋、冬瓜皮、苍术、菖蒲;脓血便以血为主加仙鹤草、生地榆;脓血均等者加败酱草、马齿苋、、仙鹤草、生地榆、茜草或茜草炭、地榆炭、棕榈炭;方中还必加川芎、水蛭、刘寄奴等,以化瘀通络、去腐生肌。
外治法运用较多的是灌肠法。适用于轻、中度活动期、持续型、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主要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生肌敛疮为法。常用的药物是青黛10克,厚朴10克,滑石20克,马齿苋15克,五倍子15克,仙鹤草15克,棕榈炭15克,白及粉6克(灌肠时加入药液中)。每剂煎2次,每次取100ml,根据病情程度决定灌肠1~2次。灌肠时患者取侧卧位,用灌肠器或注射器装、吸温度在38℃~40℃药液,通过肛管滴入或缓慢注入直肠内,然后采取翻身,膝胸位等,使药液布满创面。每个疗程一个月,根据效果决定减量或停用。溃疡位于右半结肠的患者,灌注的药物吸收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当遇冷、过劳、情绪不稳、饮食不节时,此病有加重的特点,所以在季节变化、饮食摄入要特别加以注意;生活中要注意有哪些物品、食品接触后有加重者应尽量规避;患病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情绪稳定,否则会延长治疗时间或使病情加重;妇女在缓解期可以怀孕,由于受内分泌的影响,在孕期表现稳定,但生产后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联系,否则容易出现不易控制的反跳。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病程缠绵,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尤其是中医药内治会使该病较长稳定在缓解期内,如果加上针刺、艾灸、贴敷、按摩、足浴、埋线等中医药外治诊疗技术的不断补充,会更加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复发率方面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