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什么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的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种类抗生素而异,为5 %~39 %。应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可分为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是指病情严重,在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病死率高达15 %~24 %。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伪膜性结肠炎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简称CD)。凡能对抗细菌的药物,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阿奇霉素、氨苄西林多见。此外,头孢菌素族、青霉素类等也常见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少发生。但抗结核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的抗菌药尚未见报道。本病发生的危险因子,除与不同的抗生素和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短有关外,尚与病人的年龄(<6岁或>65岁、基础病的严重度、过去有否肠道疾病、有否免疫抑制、住院时间长短、有否外伤、手术、鼻饲等有关。AAD的发病可在抗生素应用4~10 天后出现症状,但变异很大,最短的在服药4 h即发病。有报道口服氨苄西林2~7天后发病。特别要警惕的是,据报道至少1/3的AAD病人,症状的出现可延迟在有关抗生素已停用,甚至停用1~2 周后才发病。
许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其原因除化学刺激因素外(化学刺激性与剂量有关),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肠道的正常菌群,不仅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微生态平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既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又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用抗生素想杀灭致病菌,但结果却面临着更为严重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为肠炎,由此可见,应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会加重腹泻。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