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胸腰段脊柱(T11-L2)相比,下腰椎部位(L3-L5)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和生物力学特性,临床发生的骨折的机率较小,且骨折后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有其特殊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外科自1996年至2006年共收治此类患者32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共28例,包括男性2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1.6岁(12-63岁)。我科同期收治脊柱骨折患者1519例,其中胸腰段骨折患者640例。下腰椎骨折占所有脊柱骨折患者的2.1%,为胸腰段骨折的5%。
下腰椎脊柱(L3-L5)周围有坚强的髂腰韧带和较多的椎旁肌覆盖,且有骨盆环及髂嵴的保护,因此其发生骨折的机率要远小于胸腰段脊柱。其中第5腰椎爆裂骨折约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2%,是胸腰段骨折发生率的2.2%。而对于下腰椎骨折的确切发病率文献还没有明确的报道。本文回顾我科近10年的临床资料,共收治此类患者32例,约占同期收治脊柱骨折患者的2.1%,是同期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的5%。但本组患者腰5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少,占爆裂骨折的21%,腰4/5骨折脱位占骨折脱位组的40%。累及节段以腰3最为常见,占爆裂骨折的57%。这一结果与Eric A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腰3临近胸腰段脊柱,且位置较高,缺乏髂嵴的保护有关。
腰2以上的椎体具有一定的后凸成角趋势,同时身体的力线一般位于胸腰段椎体中心的前方,因此轴向载荷和屈曲暴力在胸腰段脊柱易产生后凸畸形。而腰3椎体位于腰椎前凸的顶点,即使腰椎处于屈曲状态,整个下腰椎也具有一定的前凸趋势。而且身体的力线一般位于下腰椎椎体中心的上方或后方,因此作用于下腰椎部位的轴向载荷不易产生后凸畸形。本组病例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特点,即使严重的爆裂骨折或骨折脱位,骨折局部也很少出现后凸畸形,而且这种趋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且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无关。随访的患者未出现前凸角度明显丢失的病例。
下腰椎部位椎管内容纳的是马尾神经,其在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方面与外周神经类似。马尾神经的损伤更多的是发生在损伤当时椎管压力的急剧增高,而不是损伤后骨块的压迫。因此多数研究都显示,神经损伤程度与椎管占位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本组就有2例椎管占位率近90%,但患者或者仅有根性损伤,或者最终恢复至D级。而胸腰段脊柱椎管内容纳的是圆锥或脊髓,因此手术减压的治疗效果似乎会更为肯定一些。
虽然本组病例未出现手术后神经损伤加重的现象,但目前对于下腰椎骨折手术适应症的争论似乎比胸腰段骨折还要激烈。Finn CA等人的研究显示对于第5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在卧床2周后佩带支具下床活动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出现前凸角度丢失及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Eric A在对比了下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后发现,手术治疗并未取得比保守治疗更好的效果,反而具有较高(41%)的再手术率。但本组病例中骨折脱位者占36%,爆裂骨折占50%,因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比例较高,占82%。目前对于三柱损伤导致严重脊柱不稳以及神经功能进行性加重的病例,多数临床医生还是倾向于手术治疗。对于合并多发骨折或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耐受支具的患者,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角度也建议手术治疗。但对于没有神经损伤,局部畸形较轻,椎管内占位不严重的病例多数文献还是支持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下腰椎骨折的患者常合并多发骨折,而又以腰椎另一部位的骨折和下肢骨折最为常见。虽然腰椎另一部位的骨折多数是比较稳定的压缩骨折或附件骨折,但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应充分考虑此节段椎弓根钉的把持力,必要时延长固定节段。同时本组病例显示,此类患者均具有较好的行走能力,因此对于合并的下肢骨折一定要妥善处理,以免影响患者今后的行走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