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临床研究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
茅益民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茅益民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导致机体能量稳态失衡的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肝病,是代谢综合征(MS)在肝脏的表现,临床上NAFLD患者常伴随其他MS组份,如肥胖/内脏肥胖、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痛风等。
二次打击理论目前仍是NAFLD的主要发病机制,其发生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首次打击由IR和游离脂肪酸(FFA)代谢紊乱引起脂肪肝;二次打击在IR基础上,由氧应激、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不全、细胞因子等引起肝细胞炎症、凋亡、坏死并促发纤维化进程,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的发生。
NAFLD的危害性,一方面应关注肝脏病变进展,单纯性NAFL肝脏病变的进展相对较慢,10-20年发生肝硬化的危险性约为0%-4%,而NASH患者肝脏病变的进展则更快,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15%~25%。另一方面,NAFLD的系统性内皮功能不全可促使动脉硬化的早期形成并加快其进展,多项的研究表明,NAFLD患者10年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增高,NAFLD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NAFLD的疾病性质、发病机制、危害性决定了其进展及预后不仅与肝脏病变的进展有关,而且与MS的发生及其进展有关。因此,目前NAFLD的药物治疗研究方向不仅涉及阻止肝病进展的药物,而且还包括针对伴随的MS其他组分的合理治疗及控制。目前研究的相关药物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减肥药、调脂药、降压药、抗氧化剂、细胞保护剂、抗炎细胞因子、肠道微生态调整剂等类型。
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抵抗是NAFLD的主要发病机制,构成了第一次打击,与NASH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胰岛素增敏剂是目前治疗的主要靶向。胰岛素抵抗导致外周脂解和循环游离脂肪酸增加,同时也与高胰岛素血症、肝脏脂肪生成增多和肝内胰岛素信号通路缺陷有关,这些改变导致与NASH细胞损伤产生有重要关系的肝内氧应激。因此,针对胰岛素抵抗治疗的一般病理生理目标包括减少外周脂解、减少禁食后的胰岛素水平、减少TNF并增加脂联素水平、减少氧应激。临床上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以取得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伴随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进展、改善NAFLD患者肝脏的生化学和组织学的临床治疗目标。
国外数项二甲双胍针对NASH的小型临床研究,研究剂量为1500mg-2000mg,疗程6个月至1年,初步提示,二甲双胍可提高NASH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肝脏酶学,但缺乏组织学数据。目前,二甲双胍在儿童NAFLD患者中正进行一项大型的临床研究。
噻唑烷二酮类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也被用于治疗NASH患者。Tetri 等用罗格列酮8mg治疗30例NASH患者,疗程48周,发现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NASH患者的生化学和组织学中肝脂变的改善;Tikkainen等用罗格列酮8mg治疗20例NASH患者,疗程16周,发现可改善组织学中肝脂变、提高脂联素水平。三项小型的吡格列酮30mg治疗NASH的临床研究,疗程4个月至48周,提示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生化学和组织学;在另一项吡格列酮+VitE和VitE单独治疗的对照研究中,联合治疗较VitE单独治疗能更显著地改善肝脏脂肪变、气球样变、炎症和纤维化;Belfort等报告了一项吡格列酮治疗NASH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的6个月结果,研究对象为55例伴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的NASH患者,试验组服用吡格列酮 45mg/天,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吡格列酮可显著改善糖耐量异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复常率(48%对14%,P=0.008)、可显著提高ALT复常率/AST复常率(58%对34%,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