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心衰患者,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衰的发病率高达6%。随着老g化社会的到来,这个数字在持续增加。英国的研究显示,心衰占用了该国约2%的医疗费用;而在美国,每年用于心衰的医疗费用高达300多亿美元。庞大的心衰患者人群,消耗着各国的医疗资源。
心衰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患者最初表现只是活动后气短,但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会越来越差;到了晚期,病人无法活动,只能坐在床上,甚至无法卧躺。早期的心衰大多不会被患者自身重视,但拖到晚期就非常难治了: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同时还会给家人与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心衰患者普遍年纪偏大、合并症状较多,在住院过程中非常容易 “压床”。现行医院考核体系下,患者“压床”带来住院天数增加,直接导致临床科室经济效益低下,因而会被常规的心内科与心外科同时拒收。在临床上,心内科和心外科虽然都可以收治心衰病人,但针对同一心衰病人,心内科与心外科给出的治疗方案却非常不同,搞得患者无所适从又缺乏信任。
心衰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脏疾病,而是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及高血压病等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而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疾病,最终进展的归宿都是心衰。因此心衰的治疗,在临床上不能按原有的内、外科单一模式进行治疗。
常规来讲,心衰在临床上分为四期:
一期是指患者出现引起心衰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心肌病家族史等等,但没有心脏结构或者功能异常。
二期是患者虽没有心衰的症状或者体征,但已经发展成为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的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死史等;
三期是患者已经罹患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目前或以前有心衰的症状或者体征;
四期则是指难治性终末期心衰,患者反复住院,不能安全出院,需要特殊干预,目前主要通过植入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才能继续维持生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