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 临床表现为粉刺(黑头、白头)、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 好发于面、背、胸部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现代研究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雄性激腺素及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酒刺”,俗称“暗疮”、“青春痘”。由于此病具有损容性,使患者不仅在生理上感到不适,更多的是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压力。
根据多国健康监测系统统计数据显示,人群中约有8 5 %在1 2 ~2 4 岁期间出现痤疮,其中约1 0 %~3 0 %的痤疮患者就诊于皮肤科。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营养条件的改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等精神压力的增加,痤疮发病已从青年向中年和少年扩展。
有学者研究了青春期后痤疮发生在30 岁以上患者,其女性占多数,由于这部分患者外周皮肤组织雄激素代谢紊乱,雌二醇降低,血清睾丸酮水平升高,从而导致出现迟发性痤疮和经前期症状加重等现象,并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与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有关。其多数情绪稳定性较差,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强度更剧烈。因此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同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有关,慢性、长期精神紧张可能是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重要诱因之一。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当人们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精神压力时, 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都将通过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的情感环路, 发放神经冲动到下丘脑- 脑垂体- 性腺轴或肾上腺轴, 使雄激素增加。另外 皮脂腺本身对雄激素敏感性也增加。皮肤与神经系统在胚胎发育中同源, 都是雄激素的重要靶器官, 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分布最高, 并且对于循环血液中的雄激素有特殊的亲和力,由于遗传的个体差异, 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的分布及数量是不同的, 受体对雄激素的亲和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痤疮患者的发病出现不同的轻重程度。
痤疮发病与人的心理因素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慢性、长期精神、情绪因素导致痤疮的发生,痤疮发生后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特别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焦虑、抑郁以及其他一些精神、情绪、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因素现已越来越被医务界和患者所重视,由此对痤疮的预防和治疗已不仅仅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逐渐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上对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应采用相应的心理疏导,对提高疗效、抑制复发是很有作用的。
生存在社会中来自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要学会通过交流、述说、运动、郊游、饮食调理等方法来舒缓它,这将有利于预防痤疮的发生,痤疮发生后,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积极地调整心态,做到不急躁、不抑郁、不焦虑,正确的面对易发生的疾病,了解疾病的治疗愈合过程,配合医生用药,将给疾病的愈合起到一个十分良好而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