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值跋山涉水的大好季节。但是,很多游客往往因发生“行军骨折”导致足前部的疼痛,影响步行,最终扫兴而归。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行军骨折”,“行军”骨折有些什么症状,而我们对“行军骨折”又该如何治疗和及时预防呢?
最早被提到的“行军骨折”发生在1855年的普鲁士军队里,由于该骨折常发生于新兵中,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行军骨折”。而近年来由于休闲和竞技运动的人口剧增,导致这个以往只发生在新兵身上的疲劳性骨折也普遍地在一般人及运动员的身上出现,就如最近“小巨人”姚明的舟骨骨折就是由于长期运动导致的疲劳引起的骨折伤病。
其实,“行军骨折”是一种疲劳性骨折,由积累性劳损引起。多发于跑跳过多的运动员、长途行军的新兵、舞蹈演员等等。当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外力集中作用于骨骼的某一点上使之发生骨折,除此之外,还与病人的体质有关。因此,即便是生理范围内的作用力积累也可促发疲劳骨折。疲劳性骨折实质上是一种“应力性骨折”,多不发生移位,但是愈合缓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活动。其中,第二跖骨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这是因为足弓承受力量的是跟骨和跖骨,两者仅靠韧带和肌腱相连,当长途行走或运动后,可使足弓塌陷增加向下压力,平常负重较少的第二跖骨负重增加,一旦长期受到这样集中的应力超过骨小梁的负荷能力时,首先发生骨小梁骨折;当应力继续作用,就导致慢性骨断或骨裂,尤其是患者骨质疏松和第一跖骨短小或前足掌增宽者,更易发生疲劳骨折。
那么,春季出游时一旦发生“行军骨折”该如何处理呢?如果行程途中出现足背疼痛,尤其是出现所谓的 “不走不痛,一走就痛,越走越痛”,自己轻压第二跖骨处有明显痛感且肿胀的话,就应该高度怀疑疲劳性骨折了。这时,就要立即终止自己的旅行计划,及时休息,避免患足负重和行走运动,并及时去附近医院就诊。如果在爬山途中等不方便及时停止活动的情况下发生骨折的话,最好请旁人搀扶,尽可能避免足部负重和运动。另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购置临时拐杖或者自制拐杖及拄杖来帮助缓解患足负重。患者骨折情况严重,则需要进行外固定,如果条件不允许,可就地取材制作“临时夹板”,用长的树枝或板条,甚至是折叠的枕垫或毛毯,通过绳子或绷带将这些“临时夹板”对患处进行固定;若下肢肿胀严重则需要抬高患肢。一旦条件允许,就要及时医院就诊。骨科医生对疲劳性骨折的诊断比较容易,一般患者常有短期内有频繁的跳跃、中长跑和长距离行走等运动史,常见症状是患足疼痛,负重时加重,休息时减轻,体检则发现有明显的压痛点和肿胀,对应足趾的轴向挤压痛,晚期可触及梭形骨质增厚。若进行X线摄片,早期常无阳性发现,对此类病人可予核素骨扫描,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MRI对早期诊断疲劳性骨折也有较大价值。X线通常在3―4周后才可见一横形骨折线,周围有骨痂形成;病程长者,骨折周围骨痂有增多趋向,但骨折线更为清晰,且骨折端有增白,硬化征象。因此,一般通过以上几点,就能对“行军骨折”做出准确诊断。
一旦确诊为“行军骨折”,就需要及时治疗。由于第二跖骨的疲劳性骨折多不发生移位,所以通常以保守性治疗为主,仅需休息,避免足部负重,重者可采用局部外固定或踝足真空支具固定。肿胀明显者则需抬高患肢,伤后予以正确的康复功能锻炼。但应注意的是,就诊较晚的疲劳骨折,因断端已有硬化现象,骨折愈合较为困难,目前常建议用微电流、骨诱导及生长因子等方法来促进骨折愈合。
疲劳性骨折重在预防。首先要注意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工作、运动安排得当,避免长时间反复做同一动作;锻炼时要根据自己体质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要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而对于平时缺少锻炼的人,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从事高难度运动前最好先接受运动医疗咨询,学习一些运动生理卫生常识;穿着好运动装和弹性运动鞋,避免在过硬场地进行跑跳运动;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如作长途旅游,最好选择1~2个地方,这样可以不计时间,自由活动;选择一双柔软、舒适、合脚的鞋子,不穿皮鞋,尤其是女性,不要为了一时爱美之心穿着高跟皮鞋进行旅游或运动,这样更容易导致“行军骨折”。切忌短时间长途行走,避免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远途旅游,途中一定要适当休息,并做足部按摩。夜晚用温水泡双足,可外搽活血化淤药物,睡眠时抬高双足,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年老体弱和缺乏锻炼者,最好作多途旅游,避免长途跋涉;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丰富,均衡全面,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则能有效预防“行军骨折”的发生。因此,只要按照如上几点进行适当预防,就能避免“行军骨折”的发生,使生活工作免受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