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口腔颌面部癌症病员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为现在癌症的治疗都是一种“癌后治疗”,即在癌症已形成之后。倘若能在癌症形成之前,发现细胞形态的某些前驱性变化或癌症生化标志物的发现,进行积极治疗,把癌变过程阻断在癌前阶段,定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因此,肿瘤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癌症的预防可分为三级:I级预防为病因学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的最根本措施;II级预防主要是贯彻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III级预防系指以处理和治疗病员为主,其目标是根治肿瘤,延长寿命,减轻病痛以及防止复发等。
根据上述概念对口腔颌面癌瘤的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一)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除去病因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应消除外来的慢性刺激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局部或全口义齿,以免口腔黏膜经常损伤和刺激,从而避免诱发癌肿,特别是舌、颊及牙龈癌。
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有刺激的食物。在这些方面,口腔预防保健是预防口腔癌的的措施之一。此外,戒除烟、酒;在户外曝晒或在有害工业物质接触下工作时,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对预防肿瘤的发生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及时处理癌前病损。按照WHO的建议(1972),关于癌前病损(precancerous lesion)的定义是:“一种已有形态学上改变的组织,它较其外观相应正常的组织具有更大的发癌可能”。因此,及时处理癌前病损是预防和阻断发生口腔颌面癌瘤的重要环节。
目前对癌前病损的认识尚不完全统一。有的病理学家把癌前病损分为超癌前病(原位癌、上皮内癌)、真性癌前病(包括间变性损害与增生性损害)和潜在性癌前病(尚为良性组织学改变,但可能发生癌变)三类。临床医师认为:超癌前病事实上已经是癌,不应算为癌前病损;真性癌前病是临床上所指的癌前病损;而潜在性癌前病损则系指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而言。按照WHO的建议(1972),关于癌前状态的定义是:“一种显著增加发癌危险的一般状态”。从临床角度而论,对癌前病损和癌前状态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他们都能发生癌变,只是在发生率以及时间上的差别有所不同而已。
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有白斑和红斑。口腔黏膜白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癌前病损之一。白斑的癌变率文献报道不等,低者不到1%;高者甚至可达60%;一般道在5%左右。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指出,红斑的癌变危险性比白斑尤甚,因而普遍地引起了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临床上发现,80%的红斑病员病理切片证实为浸润癌或原位癌。关于白斑、红斑等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请参阅《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状态被认为有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角化、先天性角化不良以及梅毒、着色性干皮病等。对于扁平苔藓,尤其是糜烂型及萎缩型扁平苔藓久治不愈者,应充分提高警惕,据文献报道,扁平苔藓的恶变率约在1%~10%之间。
(三)加强防癌宣传。应使群众了解癌瘤的危害性,提高对癌瘤的警惕性;使群众能了解一些防癌知识。诸如:认识癌前病损及早期症状的特点;有怀疑时应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肿瘤,早期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刺激性的饮食,保证适宜的营养,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许多癌瘤的发生与机体的衰老和慢性疾病有关,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可防止机体衰老和少得疾病。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对预防肿瘤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的监测。早期恶性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但到了晚期治疗效果就很差。早期肿瘤由于症状多不明显或与有关疾病的症状相类似而易被忽略。采取防癌普查,能早期发现癌瘤,早期诊断,并从而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是当前防癌工作的重要方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要经过一定时间,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癌瘤往往是早期发展较慢,到后期才发展迅速,这说明大多数恶性肿瘤是可能早期发现的。及时确诊,早期治疗,也是提高治愈率的最有效措施。
防癌检查应在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中进行普查,而不能盲目进行,以获取最大的效益。发现有可疑症状的人后,再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有无肿瘤,并对发现的癌症及早期癌症病员给予治疗。癌肿普查一般3~5年进行一次。另一种方式是医院开设口腔颌面肿瘤专科门诊,专门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和治疗已确诊的肿瘤病员,包括对具有明显遗传因素肿瘤病员的子女进行监护随访。检查最好能定期,每年1~2次。防癌检查不仅能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还可为探索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发生原因积累资料,从而对今后肿瘤的预防工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国际上的经验证明:口腔科或牙科医师都应在日常口腔病的诊治中对检出早期口腔肿瘤性病损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