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受大脑,脊髓,肠管及肠管周围组织器官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影响,任何因素都可以导致排便异常。便秘也是同样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功能性便秘,警惕异常器质性便秘,如果便秘非常顽固,长期存在,持续数周或数月以上,伴有腹胀,腹部粪块,营养不良等需及时就医。
便秘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功能性的,也就是说跟习惯,饮食,生活起居变化有关,大多数是暂时性的,或间断性的,如果长期便秘需要纠正不良的习惯辅助排便训练。有些幼儿及儿童的便秘往往跟好动,心理活动多,饮食起居不规律,在有便意感时由于某种其它因素(如看电视,玩耍或其它好奇的因素)导致心理上拒绝或忘记排便,大脑有意识的屏住大便,这样积便贮存在结肠内,水分过度被吸收,肠管对大便的刺激敏感度降低,会出现对排便刺激感觉减弱,大便秘结,呈羊屎蛋样。这类便秘需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饮食起居规律,重新培养和恢复孩子对排便刺激的敏感度。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训练:1.规范生活饮食起居。2.先开塞露通便,让积便完全排空,恢复肠管对大便刺激的敏感性,如积便多,一般需要24小时内应用2次左右开塞露。可以养成每日晨起时排便习惯,第一天如果没有排便可以辅助开塞露排便一次。第二天同样时间晨起后督促排便,并从心理上进行暗示和指导。第三天同样,直到养成很好的排便习惯。以上训练如果生活饮食起居不规律可能就很难奏效。
在诊断习惯性便秘之前,需要排除器质性便秘,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其它原因导致的便秘。这些便秘往往会非常顽固,伴有腹胀,排便困难,有的孩子会出现腹部包块(粪石积聚),长期会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多见于生后至幼儿阶段开始发病或进行性加重。如果孩子有长期的便秘需要到具有儿内科及儿外科资质的医院进行体检,排除一些器质性疾病。
常见与小儿外科相关的疾病导致的便秘包括:
先天性巨结肠:多有生后24小时不排胎便及胎便排尽时间长,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便秘,大多数在新生儿期即有临床表现,需要辅助排便(开塞露和灌肠),在顽固性便秘后如伴有稀臭便需警惕肠炎,及时就诊,否则可能危及生命。需要钡剂灌肠,直肠测压及直肠粘膜及下层活检等明确诊断。
肛门狭窄:有些孩子有先天性肛直肠狭窄,或肛门闭锁伴有一小瘘口,生后家长未留意,添辅食后会进行性便秘加重,需要到医院做肛门直肠检查及钡剂灌肠检查。
肿瘤:盆腔及骶骨前方肿瘤会导致便秘,起初不明显,肿瘤增大会出现大便细条状或呈扁形伴有棱角,排便费力,这种情况多见于大于一岁的孩子,有的时候外观上看不出异常,有时候骶尾部可见包块。需要体检及B超,磁共振等检查明确。
脊髓栓系:有些伴有脊髓栓系的孩子外表查体没有见到明显异常,唯一表现就是顽固性便秘,婴儿期不明显,之后进行性加重,在很多检查都未能明确时需要磁共振椎管成像,排除是否有脊髓栓系。这类儿童多在婴儿期后也会进行性出现排尿障碍,尿不尽或滴尿。
还有其它少见因素的便秘:慢传输性便秘,这类患儿很多一周以上排便一次,多不伴有明显腹胀,查体及直肠测压,直肠粘膜及下层活检均正常,钡剂灌肠除了结肠积粪未见到明显异常,结肠转运实验可以看到不同肠段对大便的潴留时间异常,诊断和治疗上目前都存在争议。直肠前突过度及肛直肠角度异常,正常人直肠略有弯曲,如果弯曲过大或肛直肠角度明显异常会影响排便的感觉或导致排便费力,在儿童很少诊断。有些大便不干,但易于出现肛裂的孩子有时可能与肛直肠角度有关,这也是存在争议和没有被广泛认识的问题,治疗上当然就没有定论,但总的原则是只要症状不影响孩子的发育和生活质量,尽量不要采用有创性的方法治疗。
结肠狭窄,或消化道不全梗阻:这类患儿多有腹胀,呕吐,排便少,需及时就诊明确诊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