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流出道起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优势:
1、保护心功能,减少心肌重构
间隔部起搏由于起搏位置临近正常传导束,起搏后兴奋沿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使双侧心室基本同步兴奋-收缩,从而避免了由于RVA起搏所致心室间不同步所导致的二尖瓣反流和心功能不全。有关儿童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术后早期还是长期随访均发现,间隔部起搏左右心室不同步现象明显小于心尖部起搏,其心肌灌注、左室心肌收缩和心功能无明显改变,二尖瓣反流和房颤发生率少,心内膜下心肌活检无肌纤维排列紊乱等现象。
RVOT起搏对左心功能的改善是有益的,尤其是对术前已合并心功能不全者,RVOT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其LVEF、活动耐量均有所增加,而耗氧量却减少。与此相反,RVA起搏却可使心功能恶化,虽然有不同报道,但大多数研究表明,长期RVA起搏可造成左室扩大、二尖瓣反流增加和心功能不全加重,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发生率更高。心室间和心室内收缩不同步化现象明显、心肌灌注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以及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排列异常等现象,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导致心房扩大,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儿童右室起搏常应用于病窦综合症(sick sinus syndrome , SSS)和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由于年龄小,需起搏的时间要长于成年人,而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和起搏时间长短有明显正相关。因此,安装前应进行全面评估。对RVA起搏的研究报道虽有所矛盾,但大多数研究表明,即使术前无心功能不全者,长期RVA起搏也会导致左心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力衰竭,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发生率更高,这主要是和RVA起搏导致兴奋-收缩顺序紊乱,造成左右心室和左室内收缩不同步有关。RVOT起搏可消除这种不利影响,研究发现,RVOT起搏时,其12导联EKG的QRS波窄,组织多普勒研究显示QRS起点到肺动脉收缩血流距离和QRS起点到主动脉收缩血流的距离缩短,这表明左右心室间趋向于同步收缩。长期随访,RVOT患儿心功能明显改善,其自觉症状减轻,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起搏稳定、可靠
RVA起搏的优点在于电极导线易于固定,起搏参数稳定。对照研究发现,RVOT起搏,其术后早期和长期随访各参数如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无明显改变,起搏稳定可靠。其参数变化规律和RVA起搏相同,即术后1个月和术后1天相比,阻抗增加,起搏阈值稍增加。但随激素缓释电极的广泛应用,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与RVA起搏不同,RVOT起搏电极一旦固定,基本无位移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四、右室流出道起搏并发症
1、术后电极移位:发生率较小,因间隔部位起搏使用的是主动螺旋电极,拧入室间隔后很少发生移位。大规模研究仅见少数报道出现术后早期电极移位需重新固定。
2、术后肺高压:原因不明,仅见个案报道RVOT植入电极后早期出现肺高压,患儿出现胸闷、气急、右心功能不全表现,予利尿和镇静等处理后好转。
3、 主动脉瓣损伤:流出道圆锥部间隔靠近主动脉瓣,如安装不当可造成主动脉瓣损伤,但临床未见报道。主要是由于圆锥部间隔光滑,不易固定,且植入后电阻较高,一般流出道安装都选择室上嵴下间隔[6]。
4、心室间和心室内收缩不同步:虽然发生率较RVA起搏少,但仍然约1/3-1/2的患者会出现此现象,即使出现,不同步间期也较短(窄QRS波),对心功能影响较小。
5、 心功能不全:大多数研究表明RVOT起搏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甚至可改善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术前就合并心功能不全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也有报道,部分RVOT起搏者,心功能出现恶化,考虑主要和术前心功能状况以及电极安装位置不当有关,位置不当可造成起搏阈值增加,感知不良,甚至心室不同步现象增加,从而影响心功能。
虽然从目前的实验结果看尚有矛盾之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但由于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状况,且以后电极更换也较RVA起搏容易,因此,在儿童起搏器安装时应更多选择RVOT起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