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及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双侧束支及心室,引起房室的激动。当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异常,或两者同时发生异常改变,就引起心律紊乱(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见于小儿各年龄组。
心律失常多发于心脏本身的疾患。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脏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常见于电介质紊乱,药物反应及中毒。年长儿常因情绪激动或在青春前期由于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引起心律紊乱。小儿心律失常还往往找不到原因,新生儿及婴儿的过早搏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随年龄的成长而自愈。
一、 窦性心律失常
凡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统称为窦性心律。一般健康人的心律应该是窦性心率。窦性心律失常指激动虽起源于窦房结,但其速率或节律有变异者。
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范围:
新生儿 110-150次/分
2岁左右 85-125次/分
4岁左右 75-115次/分
6岁左右 65-105次/分
8岁左右 60-100次/分
1、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频率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称窦性心动过速。
病因:运动,兴奋,哭叫,发烧,精神紧张,贫血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治疗:主要是去除原因,对症处理。
2、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病因:(1)功能性:见于新生儿生后数日内,长期锻炼的运动员等。(2) 病理性:颅内高压,急性肾炎高血压等。持续性心动过缓可能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病窦综合症。
治疗:首先是去除病因。长期持续性心动过缓要定期随访。
3、窦性心律不齐
指窦房结发出冲动不匀齐,以致节律快慢不等。为小儿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
病因:窦性心律不齐大部分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即吸气末心率增快,呼气末心率减慢。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
治疗:本症不需治疗。
二、 过早搏动(早搏)
【疾病定义】
又称早跳,早搏或期外收缩。依靠心电图可将其分为房性,结性,室性过早搏动三种。以室性过早搏动最多见,其次是房性,结性最少。
【病 因】
过早搏动可在健康小儿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发生。也可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疾病,情绪激动,疲劳,紧张,药物中毒等可引起。
有的找不出病因。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的患儿更易出现。
【主要表现】
多数小儿无症状,少数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脏突然下沉或停搏感。
动动后早搏消失或减少常为功能性早搏。
【治疗】
(1) 功能性早搏无需治疗,常连续多年消失,可定期随访。
(2) 器质性早搏可去除病因,症状明显者可给予镇静剂。
(3) 频繁早搏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心律平,心得安,乙胺碘呋酮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方可用药)。
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疾病定义】
是小儿心脏急症之一。是一种速率较快的异位心律。由连续三次以上的过早搏动所组成,并表现为骤起骤停的阵发性发作的特点。
【病 因】
本病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予激综合征易发生本病。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如三光瓣下移畸型。某些小儿因上感,肺炎,腹泻,疲劳,精神紧张而诱发。
【主要表现】
阵发性发作,突然终止是本病的临床特点。婴儿较多见,发作时心率加快,婴儿大于230次/分,儿童大于180次/分。一次发作持续数分钟乃至数日,一般多持续数小时,很少超过 2天。发作时患儿可有拒食、呕吐、气促、不安、出汗、苍白、肢冷、发绀等表现。较大儿童可诉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等。突发突止,但可反复发作。
【治 疗】
对较大小儿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兴奋的方法来终止发作,如屏气,刺激咽部引起恶心等。使用药物来终止发作需在医院内进行,如用心律平,异博定或三磷酸腺苷静脉注射,效果均较好。反复多次发作的儿童也可考虑"射频消融术"治疗,求得彻底根治。
【预 后】
多数预后良好。但有少数予激综合征发生者,有发作致死者。对有予激综合征反覆发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应服抗心律失常药予防,如服用心律平。有条件宜做"射频消融术"根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