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有这样一种认识:一旦骨折,即便骨头重新长好了,还是会留下“后遗症”,每当下雨天或者着凉后,旧伤处就会“发作”疼痛。这种说法有无科学道理呢?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非不能解决。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骨折康复后,疼痛仍会复发呢?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疼痛的问题呢?
为何出现“后遗”痛
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性疾病,骨折的发生仅在零点几个毫秒。骨的连续性中断,导致骨骼异常活动;再加上由于内爆样过程的作用,导致软组织发生相当程度的破坏,最终造成疼痛。根据中医理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骨折为伤筋断骨之病,筋骨错乱,气血运行受阻,气血凝滞作痛。所以,骨折后会产生疼痛。骨折愈合后,虽然断裂处已长好,但经常会发生数月或数年后,每逢阴雨天、受寒后、或季节变换,出现原来骨折部位的酸痛,反复不已。在民间,大家称之为落下了“病根”。那“病根”是怎样落下的呢?此乃血之所瘀,气之所滞,气血互根,互为因果的关系。那“病根”又为什么会经常犯呢?这是因为气滞血瘀,使筋脉不畅,失于荣养,以致筋气极虚,易为风、寒、湿邪所侵袭,故旧伤处会复发疼痛。这就是为什么从X片上看骨折部位已经长好,遇寒、遇冷后却还会出现疼痛的原因。
怎样防治“旧伤”疼痛
既然找到了疼痛的原因,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或者治疗这种骨伤后复发的疼痛呢?
骨伤后反复出现的疼痛,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而且早期防治更能事半功倍。按照中医理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因此,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同时应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调理气血、消除瘀滞,一方面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减少甚至消除骨折康复后可能出现的旧伤复发性疼痛。
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骨折后只要打石膏或者手术,装上钢板螺钉,然后让断骨自己长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吃药,只要补补钙就可以了。其实,不少患者在补钙上常存在以下两大误区:一是骨折后大量补钙;二是多喝些骨头汤可以补钙。
骨折后两周内骨折端会释放出大量的游离钙离子,再加上骨折后肢体必须固定,增加了废用性脱钙的几率,此时,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就会升高,如果再大量补钙,血液中的钙含量就会超出人体的需要量,反而增加肾脏的排泄负担。骨折的愈合主要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如果骨折后短期内摄入大量的钙,会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多造成有机质与无机质比例失调,反而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骨折两周内最好不要额外补充任何钙剂,而应适量增加些维生素D3,帮助钙的吸收。另外,适当增加蛋白质,提供全面、均衡的饮食营养,更有助于骨折的愈合。等到骨折两周以后,再适当补钙。骨头汤所含钙质多为不溶性的钙盐,人体吸收差,更多的是脂肪,多吃人会变胖。因此,补钙应该选择牛奶、豆制品、芝麻酱、深绿色蔬菜小鱼小虾等含钙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
相较于补钙,通过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采用中药内服、膏药外敷、手法理筋正骨等方法,不但能调理患处的局部损伤,更能通过调节患者的体质状况,来平衡人体的气血阴阳,从而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并能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另外,骨折康复后,患者也要注意对受伤部位的适当保护,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避免受寒以致气血不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