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施捷)20岁的小周姑娘罹患帕金森病近10年,离开药物,她称自己已到了“吃饭要妈妈喂,穿衣服也需要人帮忙”的严重地步。上个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为其免费实施了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目前患者口服用药量减少,行为能力明显提高,有望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这是由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调亮生命”慈善项目落户申城后,项目定点医院――华山医院完成的首例公益手术。主办方今天表示,“调亮生命”项目以扶助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特困患者为目的,通过企业捐助和一流医疗机构手术的合作途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潘力据手术主刀、华山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潘力教授介绍,中国目前帕金森病人总数超过200万,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帕金森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的病人估计已经占病人总数的10%左右。这些年轻的病患由于病程更长,因丧失劳动能力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往往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更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无论是年轻还是年纪较大的帕金森病人,在发病初期大都选择药物控制病情,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所需服药量也随之上升,效果可能会有折扣,家庭经济负担也日益加重,脑起搏器疗法为他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潘力强调说。
脑起搏器疗法通过手术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从而达到调控异常神经电活动的目的,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所产生的动作迟缓或失调、肌肉僵直及震颤的症状,也可明显降低服药量及其所产生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一方法已使全球1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受益,其中中国也有大约5000多例的成功案例。绝大部分患者在接受该疗法后,运动症状得到了全面改善,甚至可以重返工作岗位。以小周姑娘为例,目前从外观上看,她的状态已经与常人无异,又因为所需服用药物量下降,由此产生的花费也大大减少。
依托于坚实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领先团队,在周良辅院士的带领下,华山医院在包括难治性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帕金森病、小儿脑瘫等在内的药物难以治愈的功能性神经疾病领域,不断取得了开拓性进展。挂牌成立“复旦大学功能神经外科中心”9年,开展各类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的手术量、手术成功率和有效率,均达到国内同行业顶尖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亦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的“调亮生命”慈善项目,得到了美敦力公司的响应,他们承诺捐赠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治疗的脑起搏器等医疗耗材,价值350余万元,用于资助需要治疗的贫困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