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短暂发作性剧烈疼痛(常被描述为刀刺样或电击样),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有的患者有疼痛触发点,也多在该区.三叉神经的第二、第三支最常见,因此,许多患者表现为口腔周围疼痛。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响学检查主要用于病因学检查。
病因学: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指有明确的病因的,如局部有肿瘤等,原发性指没有明确原因的(该说法应该取消,随着影像学的发展,85%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而手术中超过95%患者存在血管压迫)。
治疗:三叉神经痛一经诊断,即可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开始剂量为一次100毫克,一天两次,如疼痛不能控制,每两天剂量增加50到100毫克,直到疼痛得到控制或出现药物并发症,饭后用药。如不能耐受该药,可用巴氯芬等,效果稍差。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建议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指证: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而且药物不能控制的患者要求进一步治疗,可考虑外科治疗,外科治疗的方法包括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神经毁损术。各有优缺。前者需全麻、开颅等,适于年龄相对轻身体健康状况好的患者,该治疗不损害神经,且能治愈;后者手术创伤小,但永久损害神经,且不对因,容易复发。
术前评估:MRtA显示三叉神经及其周围的血管,判断是否受到这些血管的压迫,是决定是否手术治疗的重要因素,现代3―DMRtA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超过95%。
手术效果:超过95%患者术中发现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其中,80%左右为动脉压迫,在动脉中,80%来自小脑上动脉。超过80%的患者术后即疼痛小时,另有5%到10%患者经过数周后疼痛消失,长期治愈患者90%左右,5%患者需继续药物治疗,5%患者需做神经毁损治疗。
并发症:脑梗塞为1-2%,0.5-1%的患者出现出血性小脑梗塞,其中半数为致命性,是该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第四、六、七和八颅神经麻疲的发生率高,其中,四为1-3%,六为05%,七为2-5%,八为1-4%。除听力损害不容易恢复,其他神经损害多能恢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