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30岁,是一名警官,最近单位进行体能测试,比较劳累,感觉有时心脏会咯噔一下,就像突然踩空了一脚,心脏突然不跳了,脉搏停停跳跳了几下,十分紧张,急忙赶去医院求诊,做了心电图,发现是早搏。沈先生,48岁,有室性早搏,24小时心电图检测有两万多次,早搏多时经常感到胸闷,需要深呼吸,心里十分顾虑。
在门诊还会经常碰见这样的患者,平时没有任何不适,在体检时医生告诉他有早搏。因为他们不知道早搏是什么,他们往往十分紧张,甚至焦虑,害怕自己得了心脏病。那早搏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就是心脏病吗?该怎样去应对呢?
1、什么是早搏?
人体的心脏是一个泵血器官,靠一收一放的搏动有节奏地泵出血液,供应人身脏器的代谢需要。心脏电活动的起源点──窦房结。在正常成人休息时,窦房结有规律地每分钟发出60-100次电脉冲,向整个心脏传布,这就是我们常在心电图报告上见到的“窦性心律”。如果窦房结之外的心脏组织,控制心脏的电活动,就会使心脏在没有充分被血液充盈之前,提前收缩一次,我们称这种情况为期前收缩或早搏。如果搏动的产生部位在心室,即为室性早搏;如早搏产生在心房,就是房性早搏。
2、早搏等于心脏病吗?
笼统地说早搏等于心脏病是错误的。一些流传的说法,如室性早搏比房性早搏危险,可能突然死亡,那更是无稽之谈。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的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约60%的人可记录到早搏。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因此临床医生将早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不合并心脏病的,我们称之为良性早搏。
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炊料时。另一种是合并有心脏病的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等。把年龄与早搏相结合作病因诊断缺乏科学根据,如有人把年轻人与儿童的早搏归因于心肌炎,当没有任何心肌炎的证据时,便归因于"心肌炎后遗症"。把老年人的早搏归因于冠心病。这种臆测性的诊断使得大量预后很好的良性早搏病人长期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丢失了心爱的事业和家庭的幸福,甚至贻误终生。
3、早搏该怎么样的防治呢?
发现有早搏的病人应当到医院检查,明确有无心脏病。通过现有检查手段包括医生问诊和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试验心电图等。如果没有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这种早搏就是良性早搏。许多有早搏的患者本无自觉症状,平常身体很健康,而是在升学、就业或体检时无意中发现的早搏。这些患者的早搏一般是良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疗。正如文章开头提及那位李警官经过检查发现是良性早搏。良性早搏对人的影响是很小的,一般不会发展,也不会造成其他心脏病,也不会增加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预后良好。
主要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过度疲劳及紧张等。如果病人症状不明显,良性早搏可以不治疗,但是如果对病人生活影响很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适当控制早搏。实际上也没有一种药物能完全抑制早搏,而且对于良性早搏的没有必要长期甚至是终身用药,而且用药还会有副作用。一般来说早搏的人只要是感觉可以耐受,那么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过正常的生活,进行正常的日常工作,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常有不少良性早搏病人,每日不停触摸自己的脉搏,越摸越紧张。其实早搏的次数与心脏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少医生或患者反复使用费用较高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早搏的多少,又没有正确认识早搏的意义,既浪费医疗资源,也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对于合并有心脏病的早搏,往往需要治疗,这种治疗首先是对原有心脏病的治疗,比如有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就应该首先解决心脏供血的问题;比如甲亢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搏,首先要控制甲亢。有时针对早搏会使用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是应该在有经验的心血管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也不主张针对早搏长期给予药物治疗,因为研究发现所有的治疗心律失常药物都存在引起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可能会增加死亡率和猝死率的风险。
部分有症状的早搏病人,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以采用射频消融消除早搏,成功率约在90%左右,但手术费用较高,也存在一些手术风险。沈先生24小时心电图检测发现有两万多次室早,在我们医院检查后没有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经心理辅导消除焦虑,及短时间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症状控制仍不佳。采用射频消融方法,沈先生室早已经完全治愈。 总之,绝大多数都会有早搏,包括正常人。关键弄清早搏的性质:良性还是病理性。良性早搏一般不需要治疗,避免引起早搏的诱因;而病理性早搏,首先治疗基础性心脏病。很少针对早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