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哮喘也称运动诱发性哮喘,是指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后引起支气管痉挛而产生的哮喘,因此其发作都是急性的、短暂的、而且大多数能自行缓解。运动性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但儿童发病率远高于成人,男性多于女性。由于运动场地的相对湿度、温度不同,运动项目及评定标准不同,加上运动后观察时间的差异,各家报道运动性哮喘的发病率不一。运动过程中过度通气,使气道内热量大量散发,水份丢失,通过一系列神经体液机制导致气道平滑肌痉挛,引起哮喘发作。
运动性哮喘并非说明运动即可引起哮喘,实际上短暂的运动不但不会引起哮喘,而且还可兴奋呼吸,使支气管有短暂的扩张,肺通气功能改善,其后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增加,支气管转而发生收缩,引起哮喘。一般说来短于5分钟的运动,很少引起哮喘发作。多数患者在剧烈运动开始后6D10分钟或运动停止后2D10分钟时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喘息,肺部可闻及明显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在0.5D1小时内逐渐缓解。少数严重患者可持续2D3小时。极个别患者的上述哮喘症状出现在运动后4D13小时,被称为运动诱发的迟发哮喘反应。运动性哮喘的发生与运动的种类、其紧张性、及当时的气候有关。寒冷季节在户外竟走、跑步、爬山、作球类运动等易诱发运动性哮喘,而在夏季游泳、举重、划船等运动较少引起运动性哮喘。轻微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较少引起运动性哮喘,而剧烈运动则较易引起运动性哮喘。
临床疑为运动性哮喘的患者,应作运动前后的肺功能检查,根据运动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性哮喘,这种方法也称为运动诱发试验。常用的运动方式有跑步、自行车功率试验和平板车运动试验。如果运动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下降20D40%,即可诊断为轻度运动性哮喘,如果下降40D65%,即可诊断为中度运动性哮喘,如果下降65%以上,即可诊断为重度运动性哮喘。受检患者有严重心肺或其它影响运动的疾病则不能进行运动试验,试验时要备有适当抢救措施,应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运动性哮喘患者运动前15分钟吸入β受体激动剂和(或)色甘酸钠,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性哮喘的发生。运动前热身活动、寒冷季节戴口罩和避免室外运动以避免吸入干冷空气也有助于预防运动性哮喘。
哮喘患者不应因运动性哮喘而不参加运动。事实上,几乎所有运动项目中,都有许多优秀运动员是哮喘患者。在洛山矶奥运会上独得4枚游泳金牌的运动员就是一位哮喘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