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腹股沟疝外科已经历了120余年的发展历程,Bassini所创的经典张力性加强后壁修补曾统领这一领域近一世纪。随着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手术技能的提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疝的无张力修补已逐步成为外科界的共识,从解剖学和修补理念而言,目前的手术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针对“腹股沟盒”后壁的无张力修补,另一是针对“耻骨肌孔”的腹膜前修补。今天伴随着专业化进程,疝手术不再被认为是简单的“小手术”,要做好这一手术,必须要经过认真学习和专业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解剖层次清楚,缝合准确到位,即符合疝的治疗规范化。
针对“腹股沟盒”后壁的无张力疝修补,此类手术包括Lichtenstein单纯平片修补,网塞式修补如Rutkow、Millikan、Trabucco等术式。所谓的腹股沟盒(inguinal box),即腹股沟管。有上、下、前、后四壁和内、外两口。内口即内环,也称深环;外口即外环,也称为浅环。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部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后壁为腹横筋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睾丸下降过程中,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沿腹股沟管逐渐下移,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通过。精索入腹股沟管内口后,即有来自腹横筋膜的精索内筋膜所包绕;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纤维,称为提睾肌, 包绕着精索;当通过外口时,又有来自腹外斜肌腱膜浅面很薄的精索外筋膜包绕。
切口与切开 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上方1cm做斜形切口,上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cm,下端止于耻骨结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Camper's筋膜和Scarpa筋膜)。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环口。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在外环口顶端向上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提起腹外斜肌腱膜,向两侧做充分的游离;向内达腹直肌鞘外侧缘,向下显露腹股沟韧带。
精索经外环向下进入阴囊,位置恒定,切开外环后,其下方就是被提睾肌包绕的精索,其表面常有髂腹股沟神经穿行,切开提睾肌时应注意勿损伤。用电刀沿长轴切开提睾肌,两把皮钳牵开后,其下方就是由精索内筋膜包绕的精索。游离精索,伸入小拉钩,向外上拉开提睾肌(拉钩有分离作用),至内环口,可显露内环处的腹壁下血管,也可见精索背侧的生殖股神经生殖支,至此,已充分显露由精索内筋膜包绕的精索,以橡皮片包绕精索以作牵引。斜疝疝囊位于精索前上方,与精索一起被精索内筋膜包绕,故斜疝疝囊一定与精索紧密相联。直疝的发生是直疝三角区腹横筋膜薄弱,突向前下而形成,故直疝疝囊与精索基本不相联,位于直疝三角,精索的内上方。
当游离精索后在精索中未见疝囊,在直疝三角内常可见发现。同时,发现直疝疝囊后还应认真检查精索,辨认有无斜疝疝囊的存在,以免术后产生遗留疝(missed hernia)。
分离疝囊至内环口水平(可以水压法增加疝囊与精索之间的间隙,便于分离,在靠近内环口位置,疝囊与精索通常有致密粘连点,需电刀锐性分离,注意勿损伤精索引起出血)。较小的和中等大小的斜疝,游离的疝囊可以很容易地被翻转,回纳至腹膜前腔隙内,而不需缝合结扎;巨大直疝,完全游离后翻转疝囊。巨大的滑入阴囊的疝囊可在腹股沟管中点处横断,近端缝合后翻入腹膜腔,远端止血后留在原位。
内环内侧显示位于两层腹横筋膜之间的腹壁下血管。在腹膜前间隙内塞入多块(3-4块)小方纱,向各方向游离。间隙的范围上方超过弓状下缘,内侧达到腹直肌外缘,下内方超过耻骨结节,下外方超过Cooper韧带。将精索自内环处腹膜分离,使之“腹壁化”。疝囊的处理原则同前,可单纯回纳、结扎或横断。放置UHS补片或MK补片,用手指对捏住上层补片将下片推入腹膜前间隙并将其展开。连接柱经内环口穿出;MK补片用食指插入补片两层间引导补片放置在已分离好的腹膜前间隙,剪断牵引带,上片的放置同网塞平片的放置。
适当牵拉连接柱,以固定下片;把椭圆形上片展平于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精索后方。并将其适当固定。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疝外科技术规范化进程尚远远不够。城市与乡村,相同级别的医院之间,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在外科技术操作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使得腹股沟疝外科的手术质量存在异质性而影响其疗效。因此,仍需加大力度,推广疝手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