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大部分以低分化鳞癌为主,同时鼻咽部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暴露困难,因此鼻咽癌临床治疗以放射治疗为主,且疗效较好,可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但在放疗时,不管如何优化放疗方案,中耳的绝大部分结构都在放射野内,所以在杀死肿瘤组织的同时也会对照射野内正常的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由此而可能出现的耳副反应将长期困扰患者,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便是其中最常见的耳副反应之一。据报道三分之一的鼻咽癌放疗患者伴有持续性耳鸣、耳闷、渐进性听力障碍等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是引起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与普通分泌性中耳炎不同,此类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一旦发生,治疗极为困难。因此深入研究鼻咽癌放疗所致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分子机制,开发药物防止其发生,从而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耳鼻喉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虽然不断优化放疗方法,但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并未降低,并且治疗非常棘手,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全身治疗主要包括神经营养及血管扩张剂、广谱抗生素应用。随着耳内镜、鼻内镜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手术治疗及局部治疗,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和鼓膜穿刺抽液是治疗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最主要的两种方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鼓膜穿刺抽液(或切开)可有效缓解患者耳闷、耳鸣症状, 但好转时间仅维持5~30d,并且反复鼓膜切开抽液可引起鼓膜永久性穿孔。鼓膜置管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听力,减轻耳鸣、耳闷、头痛等症状,每次置管的自然维持时间达3-12 个月。但鼓膜置管使中耳腔与外界相通,增加了中耳感染的机会,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传导性聋等并发症增加。鼓膜部分切除治疗NPC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 ,更是以破坏鼓膜结构的完整性,以耳漏和残留鼓膜穿孔等并发症来换取患者部分症状的缓解。应用纤维鼻咽镜下咽鼓管扩张注药,虽能避免鼓膜穿孔或感染,但反复咽鼓管扩张会加重咽鼓管的损伤,导致再狭窄。对于听力持续下降的患者,助听器尤其是骨锚式助听器可显着改善患者听力,但中耳积液负压不解除,患者头痛,耳鸣,耳闷症状还持续,生存质量提高就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目前对放疗后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上无新突破。目前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病理过程的描述性研究及治疗措施的疗效回顾性评价上,而从分子水平探讨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只有深入研究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才能为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契机。
我们正在进行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将为治疗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提供新思路,为发展靶向上皮细胞TLR4治疗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