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属内放疗范畴,是通过CT引导定位技术和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将带有放射线的微粒子植入到肿瘤组织间,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放射性粒子为6711型125I,常用的粒子活度为0.8mCi, 半衰期为60.2 d, 能量为27.4的X射线和35.5 keV的γ射线, 属于低能放射性同位素,其在组织中的最大辐射直径1.7 cm, 具体结构是将具有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放射性核素放在一个密封的金属钛壳里,密封后制成只有像小学生使用的0.8mm铅笔芯粗细、不到半公分长的小短棒,所以称为“粒子”。手术过程是将患者CT、MR片所显示的肿瘤大小输入到一个 TPS 计划系统里,还原成一个与肿瘤实际大小的立体图象,然后按每间隔长1cm、宽1cm的间距,精确地将粒子均匀分布在肿瘤组织内,医生按此治疗计划利用CT引导,用一套特殊的器械,象“布雷”一样,把放射性粒子直接放置到肿瘤内部。这些粒子在肿瘤内部持续发出的射线即可迅速杀死肿瘤细胞,并且在射线照射过程中, 由于没有体位和呼吸运动的影响, 肿瘤治疗体积的丢失几率大为减少。 这样射线给身体的正常组织器官和系统带来最小的影响, 而肿瘤靶区能够得到高剂量射线, 引起的相关急性放射损伤和远期影响很小。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伤害也很轻微, 手术过程操作简便、高效,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放射源,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很受欢迎。我国临床报道的第一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插植治疗报道是在2001年,至今发展已有十余年历史,在许多类型的肿瘤治疗方面均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在肝肿瘤、肺肿瘤、腹膜后肿瘤、盆腔肿瘤、乳腺肿瘤、骨转移瘤、恶性淋巴结等病种的治疗上应用颇多,文献报道的临床病例都显示了令人鼓舞的肿瘤控制率,该治疗项目属于卫生部严格监管的第三类医疗技术范畴,我院我科取得了开展资质并已在部分病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件资料就放射性粒子的临床现状、辐射特性、临床具体操作流程、典型临床病例及术中术后的防护管理要点进行宣教,于2013年12月完成制作并宣讲,欢迎大家查阅及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