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乙肝感染高发区,目前约有1.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而尚有乙肝患者约3000万,其中60%以上为慢性乙肝。肝癌和乙肝关系密切,而肝癌又是传说中的“癌中之王”,治疗效果较差,导致不少HBsAg阳性的病毒携带者忧心忡忡,害怕经历“乙型肝炎DD肝硬化DD肝癌”这样的“三部曲”最后得了肿瘤;另外,感染乙肝病毒者可出现无症状、急性、慢性肝炎等多种状态,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比较复杂,加上目前一些不良媒体的虚假信息,造成广大群众不知道“何去何从”,如何选择最利于自己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最近的一个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发生肝炎到肝癌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4.5年,中位时间13年,其中97.44%在5年以上;肝硬化发生到诊断肝癌的平均时间为6.38年,中位时间5.5年。这一结果为临床医生诊治肝炎后期肝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我国肝癌患者的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
1、“HBsAg阳性DD肝癌”;
2、“乙型肝炎DD肝硬化DD肝癌”或“乙型肝炎DD肝癌”;
3、与乙肝无关的肝癌。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斩断由乙肝走向肝癌的“通路”。
避免感染乙肝病毒
“防胜于治”,避免感染乙肝,这是与“乙肝DD肝癌”通路隔绝的最好方法。由于宣教的广泛性,立于这方面的信息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乙肝病毒的传染分为“水平性”“垂直性”两种,即从传染源人群处感染和母婴传播。
乙肝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HBsAg携带者。急性患者的传染期从起病前数周开始,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HBeAg阴性的HBsAg携带者,如果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依然阳性,表示病毒血症存在,仍然具有传染性。和这些人接触的时候,要注意防止体液传染。平时的握手、交谈不会传染,但假如口腔存在溃疡,接吻等方式仍然有可能传染乙肝病毒。夫妻一方有乙肝,另外一方需接种乙肝疫苗,以获得免疫力。
防止母婴传播的方法:女性孕前检查HBV-DNA,最好在DNA阴性时考虑怀孕。HBV-DNA阳性母亲的孩子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并然后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各注射1支乙肝疫苗,成功率约95%左右,应及时检查是否产生抗体;DNA阴性母亲的孩子可以只注射乙肝疫苗,保险起见也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笔者经常接到“HBsAg阳性的女性能怀孕吗”这样的咨询,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放心的生一个可爱的BB了。
对于一般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成功预防乙型肝炎具有重要的意义。乙肝疫苗注射人体后无不良反应,且95%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我国对儿童的预防接种方案是“0-1-6-4计划”,即婴儿出生时(2h内)10微克,生后1个月和6个月各5微克,4周岁时再次加强注射一次。在接种5年后,有60%的人保存有抗体,可见注射乙肝疫苗并不能获得终生免疫。一般建议免疫3年后加强1次。有些人接种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较晚,可以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
HBsAg阳性DD肝癌
“乙肝两对半”检查中HBsAg阳性的人群称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无论患者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不能诊断为乙肝患者。但是有一小部分“小三阳”患者,其乙肝病毒DNA仍然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且有可能是乙肝病毒发生变异的结果,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和发展更快,应加以注意。因此,对于HBsAg阳性人群来说,可以检测HBV-DNA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项对上千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观察五年,肝癌发病率为8‰ 。可见由HBsAg阳性直接进展成为肝癌的病人是很少的。对于HBsAg阳性者,关键是防止肝炎的发生,即防止肝功能发生异常。笔者曾经接触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朋友的朋友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小小年纪做的生意比较大,性格豪爽,酒量非常大,终于有一次诊为“重症肝炎”住进了医院,差一点需要“人工肝”来维持生命。肝功能异常说明肝脏存在损害,在修复肝脏的时候肝细胞增生,反复的损伤使修复过程中的肝细胞可以恶性转化,演变成为肝癌。
这部分人群主要需要注意保证生活方式健康与定期复查。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主要是保证足够的休息不劳累;绝对不饮酒。定期复查内容:乙肝两对半、肝功能、肝脏B超,每半年或一年一次;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加测HBV-DNA,对于40岁以上、有饮酒、吸烟、家庭史的高危人群,加测甲胎蛋白(AFP)(AFP是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肝炎、肝硬化患者
感染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可以分为很多种。一般来说,急性普通型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轻症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所造成的肝损伤比较轻微,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只有少数反复发作的慢性肝炎,在特定情况下才发展为肝硬化,主要指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或亚急性重症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比较复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目前报纸或某些电台、电视台吹嘘的“几个疗程用药可以转阴”的口号是不真实的。
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不管干扰素还是拉米夫定,都有严格的适应症,不是所有的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能应用。这两种药共同的适应证是慢性乙肝病人,转氨酶升高达正常值上限的2~10倍,肝脏炎症反应明显者。这时病人正处于“免疫清除期”,即体内的免疫功能启动,对乙肝病毒发起围剿和清除,此时应用抗病毒药助一臂之力,效果显着。在“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正常或少许超过正常值,肝脏炎症轻或无,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免疫功能对乙肝病毒“熟视无睹”,这时应用任何抗病毒药也是枉然,对此,干扰素、拉米夫定的效果极为有限。
肝硬化转变为肝癌的几率大约为10%。若病情进展至肝硬化阶段,对于生活方式更加需要注意,绝对不得饮酒,因为酒精可以促进肝硬化以及癌变;监测的时间可以缩短至3~6个月,监测内容:肝脏B超和AFP。已经出现腹痛、黄疸的肝癌合并患者相当一部分已处于中、晚期,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而早期肝癌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由于大众保健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体检发现肝癌的病例,提示不能掉以轻心。
与乙肝无关的肝癌
虽然说“生死由命,祸福在天”,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延年益寿还是很有裨益的。国外的乙肝病毒感染率比较低,相当一部分肝癌患者由“酒精性肝硬化”演变而来。喝酒虽然能增加快乐,但能带来恶果,希望国民注意。吸烟对人的损害是累积性的,其效应在远期发生;吸烟的人看起来“逍遥”,但是最后未必能够“潇洒”。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提高体质,使生活充满阳光和生气、希望,不亦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