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的小强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非常喜欢在院子里玩。这里有他筑好的城堡,那里是他的乐园,还有角落里的小木棍,那可是他的宝贝兵器。有时,他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就能半个小时不挪窝。今年冬天刚到,不知为什么,他总喊痒痒。不时的用小手挠挠耳朵,抠抠脚丫。细心的妈妈还发现,他的耳朵上,怎么红肿了一块。小脚丫的脚趾头局部也红了一块,越热,小强越说痒痒。晚上睡觉前尤其严重,妈妈不停的帮小强挠挠蹭蹭,也睡不好觉,连着几天下来,妈妈都显得憔悴了。而小强的脚丫被他自己挠烂了,直流水,表面结了蜂蜜样的黄痂。黄痂还有些蔓延的感觉,皮肤周边也开始有些红肿。妈妈着急了,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告诉她,这是冻疮合并感染了。开了一些口服药和外用药,告诉她孩子的鞋子小了,太薄了,让妈妈给孩子买双新棉鞋,并且注意保温,同时要关注孩子的营养状况,均衡饮食,加强运动。不要长时间在室外静止不动。那么,冻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需要怎么样的治疗和注意呢?
冻疮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易复发。小儿皮肤含水量高,皮肤较薄,较易发生冻疮。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潮湿、冷风,营养不良、贫血、鞋袜过紧、缺乏运动等均可均可诱发加重病情。
初冬(10-11月)早春(3-4月)季节是冻疮的高发季节。患儿常有手足、耳轮、鼻尖、臀部等循环末梢部位皮肤发凉、色泽变紫,进而表现为紫红色水肿性斑片,境界不清楚,边缘鲜红。自觉瘙痒,受热后加重。局部有冷感及麻木感。病情进一步发展,损害表面可发生水疱,糜烂或溃疡,继发感染。损害较重者恢复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或瘢痕。当冻伤范围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时,就转化为冻伤。
冻疮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寒冷造成血管收缩,组织缺氧细胞损伤。寒冷时间过长,动脉持续痉挛,血管收缩力丧失进而静脉瘀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局部冻疮形成。严重者发生弥散性血栓,可致组织坏死。一旦冻疮发生后,次年寒冷初到季节及初春复温时期,往往会有复发。一般有症状时及时处理,平时需很好的保温,2-3年后就不再容易复发了。
已经发生的冻疮应除全身保温外,还要注意鞋袜不要过紧;患处需带手套,穿厚鞋袜,必要时带护耳或眼罩。局部用温水袋逐步加温,或葱根煮水或桂附煎药液(桂枝、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叶各20g)洗泡,并进行按摩。避免寒冷的再次刺激。
口服药可选择符合维生素B,尤其是维生素B3(烟酰胺),丹参,必要时可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己酮可可碱、山莨菪碱等改善循环。合并较严重的感染时可系统应用抗生素治疗。一些活血化瘀、温通散寒的中药如当归四逆汤及验方桂枝红花汤对改善血管功能促进皮损恢复。
局部外用药在皮损没有破溃可外用复方多磺酸粘多糖软膏、辣椒素软膏、维生素E软膏等促进局部循环的恢复。已经破溃者局部应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复方多粘B软膏预防控制感染。局部红外线、氦氖激光照射对恢复局部的循环及预防感染均有帮助。
为避免冻疮的发生,家长就要注意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就给与均衡富有营养的饮食,注意体育锻炼,使孩子逐步适应低温环境。在室外活动时注意耳朵、手足、臀部等末梢部位的保温,每日睡前用温热的水泡足,还可以由爸爸妈妈睡前给孩子适当的按摩,使孩子度过健康的童年,拥有强健的体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