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Abaham Colles加以详细描述过,此后即称这种骨折为Colles骨折。它是指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并向背侧移位的骨折。Colles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的骨折的6.7%。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较多。
一、定义: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2cm内的松质骨骨折,是上肢骨折中最常见的。Pouteau在1783年首先描述了这种骨折,1814年Colles详细描述了这种骨折的特点,并以Colles 骨折命名。1838年Barton,1854年Smith,1887年Dupuytren又分别详细描述桡骨远端骨折不同类型的特点。
AO分型具有适用范围广,对治疗及预后有指导作用等优点,它将骨折分为A、B、C三组27亚群,A组为关节外干骺端骨折,通常为折应力损伤所致,桡腕及下尺桡关节未受损伤。B组为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缘、掌侧缘、桡骨茎突或内次缘骨折,部分关节面受累,干骺端保持连续,多由剪切外力所致。C组为波及关节面的干骺端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呈粉碎性。
不稳定骨折存在掌倾角背倾>20°,骨折端背侧缘粉碎,桡骨短缩5mm或更多,关节内粉碎骨折,关节面移位大于2mm。
二、发病机理:
多由于间接外力引起,摔倒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部背伸,手掌着地。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多横形。粉碎形亦不少见。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腕疼痛肿胀,尤其以掌屈活动受限。骨折移位严重者,可出现餐叉状畸形,即腕部背侧隆起,掌侧突出。尺骨茎突轮廓消失。腕部增宽,手向桡侧移位。尺骨下端突出,桡骨茎突上移达到或超过尺骨茎突水平。桡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向桡背移位的骨折端,粉碎骨折可触及骨擦音。
2、辅助检查:
X线摄片显示典型移位,有以下几点:
1)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移位。
2)桡骨远端骨折块向桡侧移位。
3)桡骨短缩,骨折处背侧骨皮质嵌入或为粉碎骨折。
4)骨折处向掌侧成角。
5)桡骨远端骨块旋后。
6)此外还显示尺骨头半脱位或全脱位,桡骨远端骨折向桡侧移位说明三角软骨边缘撕裂。常合并有尺骨茎突撕脱骨折。掌倾角与尺偏角减少或呈负角。
四、治疗:
1、无移位骨折,可用功能位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
2、移位型骨折,需闭合复位。术者沿前臂长轴方向牵拉患者手掌及拇指,使腕部尺偏,并使前臂旋前。然后使腕关节掌曲,并同时在桡骨远骨折段上向掌侧及尺侧推压。保持腕部在旋前及轻度掌屈尺偏位,应用前臂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周,10~14天改为中立位4周。
3、复位标准:⑴桡骨茎突低于尺骨茎突1~2cm。⑵桡骨远端背侧须平坦无骨突起,掌侧孤形凹陷恢复。⑶手不桡偏,尺骨头轮廓正常,患手指活动良好。⑷X线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面倾斜。
4、当考虑到为不稳定骨折时,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往往不能奏效,应及时根据损伤情况采取经皮穿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治疗。
5、不稳定骨折的影象学表现:
A、背(掌)侧骨皮质粉碎。通常是不稳定的关键指标,并与掌倾角负角和桡骨短缩有密切关系。背侧皮质的完整性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维持掌倾角度提供了必备的支撑。同时也是保持桡骨长度的必备条件。某些高能量损伤造成的骨折,损伤范围甚至可达到桡骨下1/3。
B、关节内粉碎骨折,关节内移位。Knirk和Jupiter建议,当关节内移位大于2mm时与其他关节内骨折治疗的原则相一致,应尽可能恢复关节面完整。如果关节面破坏严重,恢复不理想,对腕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如疼痛,僵硬等,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比例增高。因此关节内骨折复位后关节面移位应控制在2mm以内。关节内严重粉碎骨折及移位是明显不稳定的表现,但大多数损伤判断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关节内骨块的分离大于2mm常常发生进行性关节内移位,持续的关节内移位最常见于桡骨远端掌(背)侧尺侧块压迫性骨折,闭合复位常无效。月骨撞击桡骨远端的月骨窝造成中央垂直压缩骨折,由于无软组织附着,难以闭合复位。桡腕关节中央骨块压缩骨折或移位骨折涉及桡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不仅复位困难且提示损伤较广泛。
C、掌倾角负角,桡偏,骨折块旋转,脱位或半脱位。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腕关节的轴向负荷82%由桡腕关节承受,当掌倾角负角畸形大于10°对腕关节所有的运动力矩有重大影响,大于20°时,将影响腕关节正常负荷关系,导致腕关节负荷传导出现异常。负角达到45°时65%的轴向负荷转为尺骨承受,其余负荷集中在舟骨窝的背侧。桡偏角的减少会增加通过月骨的负荷。这种影响不仅涉及桡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当移位严重时,甚至影响到与近排腕骨的排列关系,伴有脱位或半脱位,造成腕关节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伴有脱位或半脱位,不论骨折块大小,均提示除骨折外还伴有周围韧带,关节囊等广泛损伤。Cooney(1981)提出骨折块向背侧移位,掌倾角负角大于25°为不稳定的重要标准之一。Jenkins(1989),Kenichi Kazuki(1993)发现背(掌)侧移位程度取决于背(掌)侧皮质有无粉碎及初始移位程度,负角程度愈大,腕关节受限程度愈明显,腕骨排列异常愈明显。因此,复位后掌倾角至少应没有负角存在。桡偏角应恢复到10°-15°。由于骨折块重叠,干扰医生对损伤程度的判断和由于疼痛患者不能按要求体位拍摄X光片时,可选择CT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关节脱位,关节内骨折移位和压缩的情况。
D、短缩。 桡骨短缩直接影响到桡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的关系,改变近排腕骨与桡尺骨的排列关系,进一步影响到腕关节负荷的传导,分布,远期可产生尺骨撞击综合症,腕关节不稳定。桡骨短缩会对腕动力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产生影响,并有可能造成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撕裂。在关节面复位满意的情况下桡骨短缩不超过3-5mm,大多数患者功能恢复还是满意的。CT检查较之X平片能更直观,更准确的反映关节内骨折的情况。水平位相可以较清楚反映桡骨远端骨折粉碎,移位,旋转的情况,有无下尺桡脱位;冠状位相可反映骨折的移位,压缩,关节面的完整性,舟月分离,舟骨骨折,下尺桡分离,尺侧偏移,桡骨短缩;矢状位相对于判断骨折移位,压缩,旋转,关节面的完整性,掌背侧骨皮质支撑情况,桡腕关节掌背侧脱位和半脱位均有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常用的手术方法:
1、外固定架。
2、经皮穿针固定。
3、切开复位。
4、畸形愈合的治疗畸形较轻对腕部功能影响不大者,不考虑手术治疗。畸形不太重仅有旋转障碍者,可作尺骨头切除术。畸形严重无前臂旋转障碍者,可做Campbell手术,即尺骨头部分切除及桡骨远端截骨术。
五、并发症:
1、肩肘关节僵直 由于骨折处理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
2、Sudeck骨萎缩 或称反射性交感性骨萎缩。表现在腕及手指肿胀、僵硬、皮肤红而变薄、骨普遍萎缩。有时是突然发病。常由骨折后未能主动锻炼所致。
3、伸拇长肌腱断裂 通常发生在伤后4周或更长时间,由于原始损伤,伤及肌腱血运,缺血坏死而引起,也可能由于骨折波及Lister结节,肌腱在不平滑的骨沟上经常磨擦而断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