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小儿玩的好好的,或安静时,突然开始哭闹,痛苦不堪,甚至双拳握紧,身体蜷曲,有时伴有呕吐,也不吃奶或其他食物。你怎么也哄不住。过了一会,又安静或开始玩耍,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过了15~20分钟左右,又出现以上表现。这时,家长你要提高警惕,很可能小孩得了婴儿最常见的急腹症“肠套叠”。特别是2岁以下的小孩,更是高发。最好发的年龄在5~9月。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建议尽早找小儿外科专科医师就诊。
下面介绍一下肠套叠的发病、诊治及注意事项。
什么是肠套叠呢?通俗的讲,肠子套进肠子里啦!
规范的讲,肠套叠是某段肠管进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肠梗阻。17世纪中叶barbette首次发现了该病。发病率约占成活新生儿的千分之1.5~4,26~93.5/100,000 child-year ,世界各地报道不一。且男女有别,男孩更容易发生,男:女之比约1.5~3比1,主要见于1岁以下,5~9月最多。5岁后罕见。总体发病率60~65%见于1岁以下,85%小于2岁。世界各地有所差异。
病因:小儿90%为特发性,也就是没有明显的原因。继发于肠道病变的有约2~8%!而成人80~90%有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肠道存在明显的病变,诱发引起了肠套叠。一般认为与腺病毒感染,肠功能紊乱,肠管本身发育异常尤其回盲部解剖异常有关。肠蠕动使水肿增厚或有异常的肠壁向远端移动,套入远端肠管。
分类:根据套叠的部位和套入方式分为回盲型,回结型,回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多发套叠等。
临床表现:
腹痛:最早出现,90%以上患儿出现。常表现为:患儿烦躁,哭闹不安,表情痛苦,双拳紧握,身体蜷缩,下肢屈曲,面色苍白,拒食,哭闹几分钟后,自行缓解,间歇期正常,间隔10~20分钟后,再次发作上述类似表现,如此,反复发作。反复发生后患儿疲倦,呻吟。
呕吐:80%的患儿出现,呕吐次数不多,最初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逐渐出现呕吐物含黄色胆汁,甚至呕吐物呈大便样。
血便:发病后8~12小时排出大便呈粘稠红色果酱样大便,有时呈血水状,这时表明肠壁损伤严重。30%患儿自解血便,肛门指检可发现血便的占60%!
腹部检查:75%患儿腹部查体可见腊肠样肿块,多位于右上腹或上腹正中或偏右侧。严重时左侧腹部可扪及肿块,甚至肛门可见肿块脱出。右下腹空虚。晚期肠绞窄时腹膜炎发生,腹肌紧,肿块反而不易扪及。
全身情况:发病初期,一般情况好,腹部不胀,24小时后,病情渐渐加重,患儿表情淡漠,嗜睡,发热,体温常39°C以上,脉率加快,肠坏死后,腹膜炎,腹肌紧张,全身中毒症状不断加重,体温高达40°C以上,出现昏迷,休克,衰竭,甚至死亡。
大龄儿童肠套叠症状特点不典型,但常有反复腹痛。可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诊断:典型患儿据其主要表现如阵发性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腹壁扪及肿块,便血等多可诊断。
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者: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腹部超声检查,腹部X-Ray,钡(可用其他造影剂代替)灌肠,空气灌肠。多能诊断。必要时行腹部CT检查。
鉴别诊断:小儿出现相关类似表现如哭闹、呕吐、便血等的疾病较多,需要进行鉴别的有: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或急性胃肠炎,过敏性紫癜,美克尔憩室,肠内外肿瘤并消化道出血,蛔虫性肠梗阻,肠脱垂,结肠或直肠息肉等。
患儿出现以上表现后家长不应轻视,及早至小儿外科专科医师处诊治。
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发病时间不长(发病48小时内),一般情况好,没有复位禁忌症的患儿可试行复位,如空气灌肠,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等。早期大部分能复位成功。成功率约91% 。复位的风险主要是:肠穿孔,呼吸、心跳骤停,出血,复位不成功,复发等。
复位后注意事项:暂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复查腹部彩超,了解有否完全复位或有无再次套叠。注意大便有无出血,腹部情况,全身情况,了解有无迟发穿孔及出血。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如有之前患儿肠套叠时的情况再次出现,表示可能复发,需要及早就诊。
手术治疗:复位不成功则需要手术治疗;诊断明确,有复位禁忌症,病情危重者不行空气灌肠复位或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及早手术治疗。
术后注意观察,有无便血,复发,穿孔等。
复发率:手术后复发3.4%~3.9%,非手术复发8.9%~1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