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于便秘患者,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来辨证施治,常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够简单地服用肠润茶或煲凉茶来治疗。
中医临床上分虚证和实证。不能单纯用煲凉茶的方法治疗便秘。
临床上常见的实证是:
肠胃积热型即热秘型。
该型的临床表现的特点主要现为大便干结呈条状,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黄,舌苔黄或干燥,舌质红赤,脉象滑数。这一型主要是由于胃肠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粪质干燥,难于排出。治疗多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为原则。这一型如果用蔡大妈煲凉茶的方法,可使热清津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临床上多用市售的麻子仁丸或通泰胶囊。方中有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火麻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气机郁滞型即气秘型。
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腹中胀痛,便而不爽,胸胁满闷,嗳气频作,舌苔厚腻,脉弦。这一型多由于经常心情不好,或长期坐办公室,缺乏运动而使肠道运动功能减退,气机郁滞,肠道通降功能失常而成大便秘结,或欲便而不通畅。治疗多以顺气导滞为原则。临床上多用六磨汤或市售的便秘通口服液、保济丸等药。六磨汤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枳实、槟榔破气行滞。
虚证中有:
气虚便秘:
临床特点是大便并不干硬,有便意,上厕所却努争乏力,排出困难,平时容易出汗,便后疲倦乏力,甚至排便时脱肛。舌淡苔白,脉弱。这一型多由于身体虚弱,大肠运动无力,传导失职,推动无力,大便艰涩。治疗多以补气润肠为原则。临床上多用黄芪汤或市售的补中益气丸。黄芪汤中黄芪补脾肺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若气虚甚,可加人参、白术。
血虚便秘型:
临床特点是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这种类型的多由于老年体虚,阴血亏少,血虚不能营养滋润大肠,故致大便干结。临床上常用润肠丸治疗。方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血虚甚,可酌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如果阴血已复,大便仍干燥的,可用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橘皮)。
阴虚便秘型:
临床特点为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手脚心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或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这种类型的大便干结,多由于年老体虚,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肠道,致大肠干燥而大便干结。临床上多以增液汤或市售的六味地黄丸或苁蓉通便口服液。增液汤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可加何首乌、白芍、石斛助养阴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栝楼仁增润肠之效。
阳虚便秘型:临床特点为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主要是年老体弱,阳气虚衰,肠道失于阳气的温煦,导致便下无力。治疗多以温阳通便。临床上多用济川煎或市售的苁蓉通便口服液。济川煎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泽泻升清降浊,枳壳理气通便。
饮食调理:
1 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2 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血虚便秘)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3 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健康调理:
1 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
2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3 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4 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