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多发生于儿童期,除免疫缺陷者感染时可危及生命外,大多预后良好。已发现EBV与某些肿瘤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和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1、无症状或不典型感染 多见于年幼儿。显性表现常较轻微,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持续发热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
2、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为原发性EBV感染的典型表现。多见于年长儿和青少年。常先有3~5天前驱期表现:头痛、不适、乏力、畏食等,然后出现下列典型征象:
⑴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几乎均有发热,体温常≥39.5℃,持续约10天,然后逐渐降至正常。咽炎见于约80%的病儿,发生于病后第1周内,常呈渗出性。90%以上患儿起病不久即发生浅表淋巴结迅速肿大,可累及全身,以颈部最为明显。
⑵脾大:约50%~70%病例在病后3周内发生脾大,质柔软。脾破裂罕见,却为严重并发症,故检查脾脏时不宜重按。
⑶肝大及肝功能异常:IM时,约40%以上病例出现暂时性肝酶增高,多在45~300U/L范围,少数达500U/L以上。肝大见于30%~50%病儿,以4?岁以下小儿多见。约2%~15%伴有黄疸。肝功能在2周~2月内可完全恢复。一般不引起慢性肝病。
⑷其他表现:年幼儿可出现皮疹,年长儿或青少年可见腹痛。此外,少见血液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肺部(肺炎)、神经系统(脑炎、脑膜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心血管(心肌炎、心包炎)和肾脏(肾小球炎)等并发症。
⑸典型血象:在病后1~4周内出现。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50%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0%,白细胞计数一般为10~20×109/L。若无并发症,病程一般为2~4周,偶可延至数月。
3、免疫缺陷儿童EBV感染 主要指X?性联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XLP)和获得性免疫缺陷患儿。常发生致死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继发性低或无免疫球蛋白血症、恶性多克隆源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等。病死率高达60%。
病原学诊断
1、血清学检查:抗VCA IgG阳性表明已感染或正在感染EBV,由于其峰值在急性期,故观察双份血清诊断急性原发感染的价值不大。抗VCA IgM在疾病早期出现,约2~3个月消失,是急性原发感染的指标。4岁以下小儿抗VCA IgM水平低,消失快(常于病后3~4周内消失)。慢性或再发感染时,抗VCA IgG高滴度;抗EA常增高;抗EBNA阳性(偶不能检出);而抗VCA IgM通常阴性。
2、病毒标志物检测:用核酸杂交和PCR方法在唾液或口咽洗液脱落上皮、淋巴组织和肿瘤组织中检测EBV DNA是最特异的检测方法。还可用免疫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病毒抗原,如EBNA,潜伏膜抗原(LYDMA成份之一)。
3、病毒分离:利用EBV感染使培养B细胞(人脐血或外周淋巴细胞)无限增殖的特性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需耗时6~8周。
4、嗜异性抗体:病人血清中出现羊红细胞凝集素即嗜异性抗体,为IgM类抗体,可协助诊断。4岁以下患儿少见阳性。
治疗
1、支持对症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对应治疗如退热、镇痛、护肝等,症状严重的传单病人可慎用短期皮质激素;发生因扁桃体肿大明显或气管旁淋巴结肿引致喘鸣或有血液或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常需使用皮质激素,如强的松40mg/(m2.d)。根据咽拭培养或抗原检测证实继发链球菌感染时需加用敏感抗生素。脾大者恢复期应避免明显身体活动或运动,以防脾破裂;脾破裂时应紧急外科处理或非手术治疗。因深部上呼吸道炎症致完全呼吸道梗阻时宜行气管插管。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缺乏对EBV感染有明显疗效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等核苷类似物体外有抑制EBV效应,但尚缺乏适宜的临床研究评估。初步研究显示,对严重EBV诱导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使用抗B细胞单抗和照射过的移植供体白细胞,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