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抑郁症、焦虑症,却鲜有人了解双相障碍(旧称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实际上,双相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障碍。
但在临床中,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并不高,超过半数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被误诊,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
此外,双相障碍还是一种高致残性以及高致命性的精神疾患,约25%~50%的患者可能在患病后的某个时间有自杀企图,其中 15%~19%最终自杀成功。
与此同时,双相障碍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德国,70%的双相障碍患者患病后处于待业状态,72%需要申领残疾救济。而在英国,双相障碍每年总的疾病费用每年高达4.59亿英镑。
情绪高低起伏难测
何谓双相障碍?通俗地说,就是指患者的情绪与现实处境不相称地上下高低起伏,即交替出现躁狂或轻躁狂(所谓轻躁狂,顾名思义,指躁狂程度相对较轻,不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甚至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往往不需要住院治疗)和抑郁发作,如图中所示。这与抑郁症从来不会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图中红色或黄色部分)有所不同。此外,双相障碍与正常人的情绪起伏也不同。
正常人的情绪起伏,其情绪变化的幅度、持续的时间等是与现实处境相一致的,也就是说,能用患者所遭遇的生活事件可以解释的,譬如亲人亡故后的悲恸情绪或者金榜题名时的欣喜若狂,都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情绪变化。而双相障碍的情绪改变,可谓“无风也起浪”,亦即患者在无明显诱因或者很轻微的事件刺激下出现情绪的大起大落,其情绪变化的幅度、持续的时间无法用其生活处境去解释,专业一点来说,就是其情绪的“高”和“低”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病态的情绪高涨
双相障碍患者在处于躁狂或轻躁狂,亦即“高”的情绪状态下,可出现以下症状群:
情绪高涨或易激惹: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愉悦感”以及“陶醉感”;而部分患者则表现为情绪易激惹,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易怒,脾气暴躁,人际关系紧张。
夸大:表现为过分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自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能、本领或特殊的身份、地位;对现实处境过分乐观,只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看不到事情消极的另一面。因此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或建议,容不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精力充沛:表现为睡眠需要减少,体会不到疲倦的感觉。
思维奔逸:表现为才思敏捷,联想增多,富有创造性,自觉“脑子像抹了油一样”、“思想像脱缰的马匹般”,“想什么事情似乎都能迎刃而解”。
活动增多:包括本能活动和意向活动增多,前者主要表现为性欲增强,性要求比平时增多,严重时变得随便结交异性,性行为轻率。后者表现为兴趣广泛,对原本不属于自己兴趣范围的事情也变得有兴趣。
精神病性症状:部位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如凭空听到有人跟他/她说话,无端怀疑有人嫉妒他/她而欲迫害他/她等。
如果个体出现上述症状中的三组或三组以上,且症状持续3天或3天以上,则有可能考虑其为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可能。
病态的情绪低落
双相障碍患者处于抑郁状态时,其临床表现与抑郁症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这也是双相障碍常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为:
情绪低落,愉悦感缺乏,体会不到快乐,高兴不起来;
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均提不起兴趣或即使勉强参加了也不投入;
精力下降,自觉体力大不如前,整天觉得累,无精打采;
自我评价低,自责,常为无用感、无价值感所困扰;
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大脑如“坠五雾里”,注意力集中困难;
行动迟缓或激越,坐立不安,心烦意乱;
轻生,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或有自伤、自杀的行为
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增强或降低,体重增加或下降;
性欲减退。
上述症状中除第一项外,再加上其余的四项或四项以上,如果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且排除丧亲、吸毒、躯体疾病等引起的情绪改变,即可以诊断为抑郁发作。如果患者曾经先后或同时出现过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发作,即可以诊断为双相障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