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表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城市上升了31.95%,在农村上升了8.5l%。虽然目前已发现了一些结、直肠癌的致癌、促癌的相关因素,但是还没有成熟的病因预防措施,因此健康教育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目前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
病因预防
现阶段,结、直肠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是对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近20年来,通过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由致癌物作用,结合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细胞遗传突变而逐渐发展为癌。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主要集中在饮食、遗传和生活方式上,还与大便习惯、粪便重量和粪便通过时间等因素相关。每天平均粪便重量与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呈负相关;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微量元素钙和硒、适当体力活动也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静息工作和体育锻炼少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活动性较强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高4倍。肥胖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严重超重的男性,其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较高;我国居民体质指数(身高2/体重)大于23者为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
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有5-20%的结、直肠癌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二者均已明确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结、直肠癌的遗传度为(16.78+或-6.20)%,比无结、直肠癌家族史的健康人群高1.68倍,说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中,遗传因素对结、直肠癌的影响达到16.7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