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cerebral apoplexy),又名脑卒中,亦称急性脑血管病或脑血管意外。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不少于150万人,有80%的患者遗留偏瘫为主征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给家人也带来巨大的损失,即“一人中风,全家遭殃”。
对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热门话题,主要涉及二大技术领域。一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 ST)等;二是传统的针刺康复治疗技术,如体针、头针、眼针等。由于针刺对中风偏瘫的治疗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在国内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措施。可以说,几乎每个中风患者,都接受过,或者至少听说过针灸疗法,如体针、头针、眼针等,都或多或少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对中风的病因病机、针刺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致使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不能极大化。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攻读硕士研究生起,就在导师指导下,开始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到现在自己已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研究领域也一直是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已历二十余年,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存在如下问题,值得同道思考:
问题一、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病位认识,未突出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二大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整体,即人是一个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颏及所有组织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通过对中风偏瘫病因病机、病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风偏瘫的发病与手足三阳、三阴经,即十二经脉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条或几条经脉。《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明确指出,“偏枯痿易”是由于三阴三阳经发病,故十二经脉有关腧穴均应针刺。《灵枢?刺节真邪篇》也指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根据“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虚邪偏客于身半之手足三阴三阳经,而发为偏枯的。既然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即十二经脉为病,治疗时当取十二经有关腧穴治疗。
2、中风偏瘫发病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或某几个脏腑。《素问?风论篇第三十四》:“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脏之风,各入其户,所中则为偏风。”即偏风与五脏六脏有关。《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也指出:“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枯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多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根据“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思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中风瘫痪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并非只与肝风有关。故针刺时应从所属脏的手足三阴经,及与之相表里的手足三阳经取穴。
3、中风偏瘫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由此可见,中风偏瘫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而手、足三阳经均循行至头部;手、足三阴经虽未直接至头部,但通过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均与头部有联系,故可取十二经脉之腧穴治疗中风偏瘫。
问题二、取穴时未直接针对有病的脏腑、经脉,即未取阴经腧穴
根据前面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病位的分析,中风偏瘫的发病与手足三阳、三阴经,即十二经脉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条或几条经脉;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有关,并非仅涉及某一或某几个脏腑;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根据针灸、经络学说理论,取穴就应该直接针对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经脉的腧穴。而历年的《针灸学》教科书和临床常规取穴时恰恰忽视了此问题。如第六版《针灸学》教材中风半身不遂的处方为上肢:肩k、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均为阳经腧穴,未取一个阴经腧穴。可喜的是已有有识之士研究证实:针刺阴经腧穴可以提高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如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偏瘫,主穴为: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为:极泉(手少阴心经)、尺泽(手太阴脉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主辅穴中,阴经腧穴各占三分之二。经9005例临床观察,痊愈率59.27%,总有效率达98.56% 。
问题三、配穴时忽视了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的运用
1、本经配穴法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在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中,几乎没有对病变的五脏经脉(手、足三阴经)选取腧穴,就更谈不上本经配穴了。2、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指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同时针刺阴阳相表里的经脉腧穴,可以调整阴阳两经的功能状态,相益得彰。目前常规针灸治疗中风选穴是只选表经(阳经)腧穴,不配里经(阴经)腧穴。
问题四:在针刺法的选择上,忽视了巨刺法的运用
《灵枢?官针篇第七》:“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的施治方法。中风偏瘫属于典型的“左病”或“右病”,根据巨刺法,左边半身不遂,就应该取右边的腧穴治疗;同理,右边半身不遂,就应取左边的腧穴治疗。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巨刺疗法能显著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如有人用巨刺法治疗偏瘫病程在半年的中风患者428例,痊愈率47%;瘫刺法(针刺瘫痪侧肢体)治疗287例,痊愈率31%,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另有人采用巨刺加瘫肢运动法,治疗88例中风偏瘫,基本痊愈45.40%,总有效率97%。由此可见。巨刺法对中风偏瘫的治疗行之有效,但常规针刺中几乎不用。
问题五:容易产生穴位疲劳现象
所谓穴位疲劳现象,是指但某一个刺激长期、反复作用于穴位时,虽然刺激任然继续作用,但穴位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感觉逐渐减弱,效应也随之逐渐降低。此现象又叫穴位适应现象,或穴位惰性现象。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患者起初运用针灸治疗效果很好,但经过几次或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效果不佳,甚至无效了。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则一、二月,长则三个月至数月,如果只取几条经脉的几个腧穴,每天反复刺激,可想而知,肯定会产生穴位疲劳现象,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大多数针刺法没有注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问题六:易导致“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是指长期卧床不活动或活动量不足及各种刺激减少的患者,出现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现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综合征。“误用综合征”是指中风偏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由于运动方法不适当,而使偏瘫肢体肌群运动不协调,不能实现有效运动功能的一组症状。对“废用综合征”,应以加强刺激为主;对“误用综合征”,应以减少刺激为主。目前的《针灸学》教材和临床常规针刺,尚未注意此问题的存在。
综合以上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主要存在以上六大问题。为了解决这六大问题,我们创立了全经针刺法,经十余年用于治疗中风偏瘫,证明有很好的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