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皮下淤血及血肿
皮下血肿:多发生在眼周,口周及面部下方。一般一个星期能自行吸收。较大血肿及时清除,加压包扎。
预防: 完善术前检查。近期无服用抗凝剂、扩血
管和活血化淤药物
手术中彻底止血
负压引流
弹力网加压包扎
抗凝血药物使用
及时查房
二 皮肤坏死
主要是皮瓣剥离过薄,并且损坏拉真皮下血管网。皮肤切除过多,缝合张力过大,在缝线处也可能出现皮肤坏死的现象。
预防:剥离层次正确
正确使用局麻药物
皮下减张缝合
避免切口感染
三 感染
术中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术后注射3-5D抗生素。如出现线头感染,及时换药。
预防:做好术前检查血糖、HB
合理使用抗菌素
术中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
缝合材料避免污染
及时清理血肿
四 切口裂开
多发生在头皮及耳根处。因此头皮内有张力的拆线应延迟至9-12D。耳根及耳后的拆线也应达到7D。
预防:正确皮下减张
合理去皮
避免感染和血肿
分层缝合
五 切口线秃发与瘢痕
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预防的办法:
1、在头皮切割时应顺着毛囊的方向斜切。
2、颞区剥离时勿过浅,不要暴露出毛囊。
3、缝合时张力不可过大。
六 局部感觉障碍
手术后2个月内,相当多的患者常会出现头皮和面颊皮肤麻木,但等周围神经代偿性长入后能逐渐恢复。
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神经刺激症状,表现为局部的刺痛、触痛感或走蚁感、麻木感。二是局部周围神经断裂后的局部感觉消失或是感觉减退。例头皮的感觉迟钝、麻木、瘙痒系眶上神经在切口区被离断所致。
加强理疗、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族类药物
七 神经损伤
主要原因:由于解剖层次不清,不熟悉神经走向及操作不当所致。
前额部除皱剥离应在帽状腱膜下进行。
滑囊、眶上神经都在是直视之下,故不易损伤。
面颈部除皱术,颞部在颞浅筋膜浅层分离,先距切口边缘15-20mm行锐性分离后,即改用钝性分离。
1)严禁额顶部在皮下脂肪层分离
因为该层在额部借粗大垂直的纤维束紧密地上连皮肤真皮层,下连帽状腱膜。若强行分离常继发皮肤坏死、秃顶、前额麻木、瘢痕等并发症
2)除皱时需要在皮下脂肪层分离的区域――颞区、 面颊区。
耳后三角区皮肤的分离必须在皮下脂肪层,而严禁将胸锁乳突肌筋膜剥离开.否则易损伤紧贴该肌上的耳大神经.使耳部皮肤的感觉大部分丧失.
面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面神经为混合神经,主表情肌。
颞支:自腮腺上方穿出,经颧弓后中上1/3交界处浅层到颞区,主干远端有分为 (1)额肌支(2)眼轮匝肌,损伤后无法抬眉,额纹消失.
颧肌支:自腮腺前方穿出后,在耳屏前3.0cm浅出.走行与颧弓平行.损伤后:下睑外翻,不能闭眼,口角歪向健侧.
颊支:损伤后鼻唇沟消失,口唇不能开启,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
下颌缘支:受损后同侧下唇运动障碍,口唇外翻,口角歪斜,不能闭口.
颈支:临床上不太重视颈支,损伤此支时,危害不大.
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层(SMAS层)
安全剥离范围:
耳屏前1.0-1.5cm作纵切口,至下颌角下5-6cm.
颧弓下1.0-1.5cm作横切口,向前达腮腺前缘
八 术后左右不对称
手术时,应做好几个标记,如以耳廓根部上端和额角为定点,上提拉紧分段切除时,注意两侧皮肤宽窄一致。再观察左、右外眦角是否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发现有偏斜,即刻纠正。
做好术前照相,观察术前两侧面颊鼻唇沟、眼角等的动态和静态差别
九 呕吐
预防:
局麻药物避免过量
加压包扎力量合适
合理使用抗呕吐药物:安定、VitB6 、胃复安、昂丹斯琼、甘露醇等
十 皮下粘连、表皮不平整
皮下剥离应在同一层次,去除脂肪应均匀、避免血肿或感染灶、剥离应保留适量厚度的皮下脂肪、面颊筋膜悬吊要均匀。
十一 腮腺导管受压或损伤
腮腺导管受压会使腮腺涎液排泄不通畅,腮腺涨痛。是因为在颊部深处缝合过紧或手后敷料包扎不当所致。
十二 除皱效果不明显
患者原因:期望值过高
医者原因:分离固定的层次、深度、范围不够
十三 手术之外的社会因素
金钱影响手术方案从而影响手术效果
人际关系产生的节外生枝
术者因素:过度手术,诱惑手术,筛选甄别不当
患者因素:
患者出院后理疗不当
过分渴求完美
心里变态,更年期,婚姻
工作的失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