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肛肠出血疾病有哪些?怎样区别?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又分为六大类,为炎症性、机械性、血管性、肿瘤性、全身性。下消化道出血大多来自结肠和直肠,少数来自小肠。现就其常见疾病的特点简述如下:
(1)结肠、直肠息肉或结肠息肉病:肠道息肉多发生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多数是单个,少数为多个。其主要症状是便血。便血的特点是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凡儿童有便血而大便次数及性质基本正常者,多为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多见青年成人,其临床特点是腹泻,粪便鲜血和粘液,可因反复出血而引起贫血。
(2)结肠血管瘤:主要症状是肠道出血或肠梗阻。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长期少量失血所致贫血多见。血管瘤可为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或两者并存。肠镜检查可见粘膜下有大的扩展静脉。
(3)阿米巴结肠炎:患者以便血为主要症状,大便呈酱红色,粘液多,有恶臭味,右下腹常有压痛,里急后重较菌痢为轻。
(4)直肠、结肠癌:直肠癌便血,早期为鲜红色或暗红,量不多,为间歇性,常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病史;晚期大便中常同时混有恶臭的粘液。左侧结肠癌类似直肠癌,但易发生肠梗阻。右侧结肠癌以柏油状大便为主,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伴有消化不良,贫血及右下腹肿块等体征。
(5)结肠憩室炎:多位于乙状结肠,有习惯性便秘。无并发症的憩室无症状,如憩室发炎,可有粘液血便、腹痛、发热等症状。
(6)溃疡性结肠炎或其他炎性疾病:大量便血者少,常为粘液血便,有腹泻、腹痛史,多伴有下腹部疼痛,肠镜和钡剂灌肠造影可明确诊断。
(7)内痔:第一、二期内痔多以便血为主,便血一般发生在排便时,有时滴血、射血、或仅有手纸上带血,血与粪便不混,色鲜红。三期内痔常伴有痔脱垂症状。痔出血量少,一般无里急后重和疼痛,常有便秘症状。
(8)肠套迭:常为粘液血便,呈果酱状,儿童多见,伴有腹痛,腹部可扪及套叠的肿块,易引起肠梗阻。
(9)美尼耳憩室:又称回肠末端憩室,是先天性疾病,其特点是突然便血,无腹痛或其他症状,经支持疗法能缓解,但很快又可出血。血便常呈暗红色,有血块,出血多时引起休克和贫血。对小儿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应想到本病。÷
(10)小肠肿瘤:良性肿瘤少见,一般无全身症状,也较少出血。若肿瘤肿大,可引起黑色或红色便血症状,常伴有腹胀、腹痛、食欲减退、腹部包块等症状。
(11)肛裂:排便时出血,伴有肛门疼痛,出血量少,色鲜红,有便秘病史,青年人多见,局部检查可见肛管裂口,多数在后正中或前正中。
(12)放射性直肠炎:便血,里急后重,血和粘液混合,排便次数多为特点,有放射性治疗的经历。
2、哪些原因容易出现肛门部有物脱出?如何区别?
肛门脱出物一般分为2种类型:一类是经常脱出,如三期内痔、完全性直肠脱垂、肛管外翻、血栓痔、外痔皮赘。另一类是排便时有物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入肛,如二期内痔,直肠下端息肉,肛乳头肥大,直肠粘膜脱垂等。
临床上根据脱出与排便的关系,脱出物外形、颜色和其它临床症状,不难鉴别。
内痔II、III度,便时脱出,有些能自行回纳,有时不能自行回纳,需手法复位,常伴有便血症状。外形呈草莓状。
肛裂:便时疼痛、出血、肛门处脱出物不能回纳入肛门,为皮赘样物长在肛裂底部。
直肠脱垂:排便时脱出,便后收缩能自行回纳,脱出物表面亦为粘膜,但脱出物较痔大,有环状粘膜沟,而痔则是放射状粘膜沟。
肛管外翻:排便时发生,表面为皮肤组织覆盖,常伴有痔和直肠脱垂。
肛乳头肥大:排便时脱出,部分能自己回纳,部分需手推复位。脱出物表面为异形肛管上皮,带有蒂,色白,很少出血,但有肛门部不适,无压痛。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个。
直肠息肉:排便时脱出,能自行回纳,表面为粘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有些有蒂,有些无蒂,常伴有出血症状。
血栓外痔:位于肛管部突发肿物,疼痛明显。压按外痔,其下有硬结在皮下,色紫兰色。
3、排便时有物脱出肛门外是否就是痔?
便时有物脱出肛门外是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肛肠疾病,这些疾病包括肛乳头瘤、直肠息肉、直肠脱垂。内痔脱出时可看到明显的痔核,表面光滑,淡粉红色,可见曲张的血管丛,离肛门很近,大多可自行还纳。肛乳头瘤是肛乳头受到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脱出物多呈不规则形状,表面为皮肤,呈灰白色,有细长的蒂,有些则无。
直肠息肉是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距肛门较近的有蒂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可在排便时脱出,脱出物表面充血,有的可以看到绒毛状的突起,轻触可以出血,便后能自行还纳。直肠脱垂包括直肠粘膜脱垂和全层脱垂,粘膜脱垂是粘膜松弛造成的,而全层脱垂则是支持、固定直肠的组织松弛,不能固定直肠而形成,直肠粘膜脱出于肛门外呈半球状,表面为粘膜,有多条放射状皱褶,直肠全层脱垂的脱出物较大,呈柱状或牛角状,长度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触之韧而有弹性。
以上几种疾病脱出物与痔核脱出有明显区别,很容易分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