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片上会有什么病变征象?
常见的病变征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1)腰椎间盘膨出:在椎体边缘以外,有一圈低密度的软组织影。其后缘正中直或轻度后凸,但不压迫神经根的硬膜囊。
(2)髓核向后侧或外后侧突出:在椎体后缘正中或后外侧,有形态不规则的一团中密度影,其基底部与椎间盘相延续,有时可见突出物钙化。
(3)椎管内游离体:有时可在椎管内发现团块状中密度影,且其不与椎间盘相接连。此团影可能是突出后破碎的椎间盘,在椎管内形成游离体。
(4)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或移位:椎间盘与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硬膜囊受压变扁,神经根消失或移位。
(5)其他征象:或可看到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退变等诸多征象。
2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核磁共振影像有什么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髓核脱水退变,使其MR信号减弱。在矢状位片中,髓核的大小、形态以及信号强弱均可以得到清楚地反映。在正常情况下,髓核的后缘应不超过相应的核体的边缘,其信号强度均匀。当椎间盘发生退变而突出时,MR信号将减弱。信号的强度越低,表示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越重。在退变较轻时,髓核表现为MR信号强度减低,伴有椎间盘向前或向后均匀膨出,但一般不超出椎体后缘,且边缘比较光滑。进而,随着退行性变的加重,在矢状位上可以看到髓核MR信号进一步降低,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向后突出超出椎体后缘。在有些患者的矢状位像上,可以看到脊柱后方的脂肪白线受压中断。
由于核磁共振技术成像的高清晰度,大大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确诊率。目前,在一些医院,有经验的医生依靠临床检查及核磁共振图像,就可以准确地确定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手术方案,避免了患者在术前再作椎管造影之苦。但对于部分腰骶角不明显,或有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者,在定位上有一定困难,仍须结合腰椎平片或CT片仔细分析,切勿大意。
23、腰椎间盘突出症特殊造影检查方法有哪些?
特殊造影检查是在X线诊断仍不能明确时,需慎重使用的方法。在CT、MRI等尚未开展时,是本病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即使是现在,一些基层医院在CT、MRI尚未普及时,仍然是本病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
特殊造影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与CT近似。常用有脊髓造影、椎间盘髓核造影、静脉造影、硬膜外造影等。
2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髓造影有什么特点?
脊髓造影准确率高,一般大于90%,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检查诊断怀疑时,可作为首选方法。
脊髓造影方法有碘油造影、碘水造影及空气(氧气)造影等。
(1)碘油造影:脊髓碘油造影一般用于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目的是明确腰椎间盘的突出部位和病理类型,其准确率相当高。
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侧卧于X线检查台上,患侧在下,双手抱膝。常规消毒、铺巾后,在腰3~腰4或腰4~腰5椎间隙作腰椎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后,注入碘油类造影剂约6ml。然后拔出腰穿针,以无菌敷料覆盖创口。使患者处于仰卧位,进行透视检查。若在透视时发现有充盈缺损,应及时摄片。摄片应有正位和侧位各一张,侧位当取水平侧位。
注意在造影过程中,应尽量少让患者翻身,原因是造影剂可以流动,造成摄片结果不够准确。
造影时所经常看到的造影剂形态有:硬膜囊可见有压迹,多呈半弧形,此类征象标志着椎间盘向一侧突出;硬膜囊正中受压,造影剂停滞于一个节段上(或有一侧造影剂呈丝状向下流),此类征象标志着腰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造影剂在某一节段变淡,密度较低,此类征象大概是由于椎间盘膨出占位而致。
总之,造影的结果因人而异,在掌握一定的规律的同时,还应结合具体情况仔细分析。
造影形态,常见有四类:
①腰椎间盘外侧方突出时,硬膜囊凹形压迹,根袖影升高或消失。
②正中突出时,硬膜囊正中受压,有细条线状造影剂从两侧或一侧流向远端完全阻塞椎管时。造影剂停滞在一平面。
③椎间盘突出,纤维环尚未完全破裂:局部影像呈面纱状或珠帘状。④突出物导致神经根充血、水肿,出现丝条状马尾神经影。
评价:操作简单、可反复进行,价格便宜。除头痛外无其它反应。此外不易吸收,可在治疗后长期观察用。
(2)碘水造影:由于脊髓碘油造影的主要并发症至今未能完全免除,故目前腰段水平脊髓造影多运用碘水为造影剂。其主要优点是:
①显影满意:水溶性碘造影剂的比重近似于脑脊液,能使蛛网膜下腔内的神经根和根袖得以充盈,能清楚地显示脊髓、马尾神经、神经根及根袖的形态和走行,能够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②定位准确:由于碘水造影剂的粘稠度较低,能通过狭窄部而显示椎管全景,因而定位准确,可发现多节段病变,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③吸收迅速:由于碘水造影剂能够完全吸收,无需将造影剂抽出,避免了碘油造影后可能出现的蛛网膜炎。
碘水造影剂最大的缺点是对脊髓和神经均有一定的刺激性。早期为了防止疼痛,可在腰麻下作此检查。少数病人在造影后有头痛、恶心、坐骨神经痛加重等不良反应。随着碘水造影剂的不断更新,这些并发症也就不断减少了。
造影形态:①中央型突出:硬膜囊受压。②侧方型突出:神经鞘袖受压或硬膜囊受压。
评价:成像比碘油造影清楚,充盈脊髓和神经根完整因造影剂能较清晰显示受压部位。但副作用较多、显像时间短,价格贵。
(3)空气造影;空气造影法是将过滤的空气或氧气作为造影剂,经腰椎穿刺后注入到蛛网膜下腔,借助气体的低密度影显示椎管的状态。又称为阴性造影。
空气造影法虽具有刺激性小,易于吸收,价钱便宜等优点,但是由于其显影清晰度不佳,在椎管不完全梗阻时,辨别病变部位则有一定难度,故而目前已不是首选的造影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腰椎穿刺成功后,放出约10ml的脑脊液,注入等量的空气。然后重复这一操作过程,使得注入的空气量达到约40ml。使患者呈头低足高位,由于空气轻,会充盈腰骶段蛛网膜下腔。此时拍摄X线正、侧位片后观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正位片中常可看到气柱的前方有缺损
造影形态: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可见密度减低的空气柱有填充缺陷,气柱彰明显后移或中断。
评价:优点为反应小、无过敏、无后遗症,不使用药剂;缺点是显影不如碘剂清晰,颅内高压者不宜用。目前国内应用较少。
2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管静脉造影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种诊断手段,椎管静脉造影与脊髓造影的准确率相当,较其他造影则更为优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椎管内检查方法。
椎静脉系统分为椎管内的内静脉组和椎管外的外静脉组。两组静脉之间有多处侧支交通连接。椎内静脉位于椎管与硬膜之间,形成硬膜外静脉丛。有四组纵形静脉组成。两组位于硬膜前方,称为前内椎静脉。两组位于硬膜后方,称后内椎静脉。椎内静脉与椎外静脉以椎间静脉相连接。椎间静脉与神经根伴行出椎间孔,终止于腰升静脉。静脉丛内的血液,因为没有瓣膜(椎管静脉内无瓣膜)阻挡,可以互相交流。通常椎静脉中血液要流入下腔静脉,所以在腰部加压时,血液即可倒流到骶静脉丛。可使椎静脉充盈,为椎静脉显影提供了条件。
具体操作方法是,病人仰卧位,于股静脉处刺入针管,插入导管至髂总静脉,一般从患侧插入较好,如果不能确定何侧,则取左侧股静脉插管,因为左侧上行腰静脉管要大一些,注入造影剂后,常可看到两侧充盈。插入导管后,腹部用气囊加压,压迫下腔静脉,以减少血液回流。取60%的Conray约30ml,以每秒2~5ml的速度注入,摄X线片观察。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X线片中,椎管内的前内椎静脉的椎间静脉,可因突出物的挤压,向后外方或后内方移位。甚至可以见到椎间静脉及前内椎静脉完全受阻。常见影像有前内椎静脉单侧或双侧中断;椎间静脉不显影、中断或内侧段变细;前内椎静脉变细、浓度变淡;侧支循环丰富等等。椎管静脉造影有着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术后反应小,无严重后遗症等优点。由于操作中不直接将药物注入椎管内,因此对脊髓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发生蛛网膜炎。同时,即使在椎管内有感染灶的情况下,仍可以进行椎管静脉造影,这也是其较之其他造影方法的优越之处。
与脊髓造影相比,静脉造影不刺激蛛网膜,不会损伤脊髓及神经根,也不会引起蛛网膜炎及穿刺后头痛等后遗症。
与髓核造影相比,静脉造影在操作时,病人的痛苦小,也不会因造影剂外溢而引起椎管内膜刺激。其观察范围较广,不仅仅限于一二个间隙的椎间盘。且医生操作时不需在X线下进行,受辐射量较小,更为安全。
椎管静脉造影是一种损伤小、椎管长度范围检查大、副作用小的检查方法。其价格便宜。成像质量较高,对于放射科X线机有一定的要求
26、什么是髓核造影术?
髓核造影术是通过将造影剂直接注入髓核来诊断椎间盘有无破裂、突出等病理改变的一种方法。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要进行髓核穿刺。一般多采用经硬脊膜穿刺法和经硬脊膜外穿刺法。其中经硬脊膜穿刺法因穿刺针经硬脊膜外腔进入椎间盘,故不会损伤蛛网膜,有损伤小的优点,但其操作较经硬脊膜法要相对困难一些。
选择上述穿刺入路之一,以一枝22号长针(约12cm)穿刺入纤维环。注意在针尖穿入纤维环时可有穿橡皮的感觉,再进针时则阻力减小。确定穿刺位置准确无误后,拔出针芯,改换27号针,以22号针的针管内刺入纤维环内,然后拍摄X线片确定穿刺针的位置。如位置满意则注入50%造影剂(常用泛影葡胺或醋碘苯酸钠)0.5~1.5ml。椎间盘纤维环未破裂时可容纳造影剂约0.5ml,故在正常的椎间盘中所能注入的造影剂量往往不能超过1ml,且阻力非常大,在纤维环破裂者,推注时阻力较小,往往是注入造影剂1.5ml后阻力仍不大。但应注意不要注射过多的造影剂,以免漏入椎管内,造成疼痛及显影混乱。正常的髓核为椭圆形,在结束造影后,腰椎活动时造影剂不会从穿刺的针道中渗出。在椎间盘突出时则显示异常情况。
(1)退化影中完整形退化合并后突、分裂退化有叶状多枝状等。髓核造影像占据整个椎间隙甚至可能超出椎体边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样变。但造影剂影像仅稍大于正常范围。这表示椎间盘变性退变,但纤维环尚完整。
(2)后外侧方破裂影:椎间隙基本正常或轻度狭窄,椎体前、后缘可有增生样变。髓核造影像在纤维环后伸延,至椎体后缘以外,并可漏入硬膜外腔,形成硬膜外造影。这表示椎间盘纤维环于后外方破裂。
(3)前方破裂:髓核造影可以看到造影剂流至前纵韧带下方。这种影像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它表示着纤维环前方破裂。
(4)软骨板破裂:髓核造影可见造影剂流入椎体内部,形成一个椭圆透亮区。这表示着髓核突破软骨板而进入椎体内,形成休默氏结节。这也是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类型。此时纤维环是完整的。在70年代或是更早的时期,髓核造影与脊髓造影、静脉造影、硬膜外造影,其准确率大致相等,均是常被采用的特殊造影方法。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CT、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检查手段的冲击下,髓核造影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其主要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
(1)操作复杂。与脊髓造影相比,髓核造影对操作的要求显然是高得多,这就加大了其失败的可能性。
(2)可能引起感染。由于椎间盘是无血运的组织,故而抵制感染的能力很差,一旦由于穿刺时无菌条件不洁而引发椎间隙感染,则很难控制。
(3)加重疼痛症状。注入造影剂时,可能引起并加重原椎间盘突出症状。若将造影剂注入纤维环内,可能刺激纤维环内的感觉神经而引发腰背部正中部位疼痛。
27、什么是硬膜外造影?
硬膜外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到硬膜外腔,显示硬膜外围的变化的一种造影方法。由于硬膜外腔被造影剂充填,显影后可以看出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的填充缺陷,及蛛网膜内腔中的占位性病灶的范围。由于造影剂在硬膜以外,故不会对蛛网膜构成影响,无造影后蛛网膜炎等后遗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造影方法。
硬外造影法的穿刺途径可分为以下三种:
(1)经骶裂孔穿刺法:病人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皮肤,局麻后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与躯干呈45度穿破骶尾韧带,而后改为25度缓慢深入骶管。由于蛛网膜下腔终止于第二骶椎平面,故穿刺针不要超过此平面,以确保不会穿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观察有无脑脊液外溢,将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到腰骶间硬膜外腔中,然后退出穿刺针。在注射造影剂之前可以先注入0.5%的普鲁卡因80~120ml,观察有无脊髓麻醉出现,以排除硬膜贯通伤。在确认无硬膜损伤后,方可注射造影剂。
(2)经腰穿刺硬膜后造影法:病人取侧卧位,患侧在下,头部稍垫高。方法同硬膜外麻醉,从腰3、腰4间隙作穿刺。经确认针尖位于硬膜外腔后,将造影剂缓缓注入,然后拔除穿刺针并拍摄X线片。
(3)经腰穿刺硬膜前造影法:病人取侧卧位,用22号穿刺针经腰4、腰5棘间刺入。在针尖突破蛛网膜后壁进入蛛网膜下腔时,有脑脊液流出,继续向前穿刺,当针尖穿至硬膜前间隙时,即再无脑脊液流出。摄X线片确认针尖在椎体后缘,注入0.5%普鲁卡因2ml,如无阻力可注入造影剂2ml,再摄X线片,确认无造影剂溢入蛛网膜下腔后,注入造影剂4ml,拔出穿刺针,即告完成。
硬膜外造影可以显示椎管的大小,硬膜囊范围以外的椎间盘突出。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准确率很高,但由于椎管硬膜外腔有数量不恒定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及静脉丛,故影响椎管轮廓图像的显示。在读片时,必需正、侧位结合分析。
硬膜外造影:既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硬膜外肿瘤等,亦可作为治疗后评定疗效的客观依据。据报道其诊断正确率为100%。
造影形态;①正位片示:中心部位的充盈缺损;周围性充盈缺损;神经根外形的中断。②侧位片示:椎间盘后方,有巨大的硬膜后方压迹;前方造影剂内的充盈缺损;后方造影剂内的蜂窝状狭窄。
评价:操作简单、安全,副作用小,诊断准确率高,不留后遗症,显影范围大且清晰。
28、神经根造影有什么意义?
神经根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受损的神经根鞘内,以显示神经根病变状态的直接检查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病人取俯卧位,常规备皮,腰部垫软枕。以腰5神经根造影为例。进针点在腰与棘突上缘外侧旁开5cm。消毒后用20号穿刺针与中线呈45度角进针,使针尖通过横突下缘进入椎间孔。当穿刺针触及病变的神经根时,会引起突发的尖锐疼痛。如疼痛的部位与病人平常疼痛部位一致,则表明穿刺位置准确。注入1%的赛洛卡因1ml,待疼痛减轻后,可注入造影剂1~2ml。
拍摄X线片,若造影成功,造影剂沿神经根呈线性走行,而神经根呈条索状影。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产生弯曲、中断等改变。或见造影停滞在椎弓根部或侧隐高处
29、脑脊液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什么临床意义?
检查脑脊液和其动力学试验――奎肯试验,可以估计脊髓蛛网膜下腔有无炎症及梗阻程度,这对于有明显的神经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某些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侧卧在检查台上,膝髋屈曲使腰椎后凸,同时在颈部缠血压表袖带。可以选择腰3、腰4或腰4、腰5间隙作为穿刺点,消毒,敷巾后,用20~22号穿刺针在局麻下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确认进入蛛网膜下腔后,拔出针芯,观察脑脊液清亮度,并接上测压玻璃管。
正常成年人侧卧位时脑脊液清初压值为0.6~1.5kPa,小儿为0.4~0.8kPa。脑液通畅时可见水柱平面随心跳而波动。此时,若增大腹压可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减压后,脑脊液压力迅速下降。将血压表充压至2.6kPa,并维持此压力,每隔5秒钟,记录一次水柱的上升高度,并记录水柱上升至顶点时所需要的时间。维持当前状况15秒钟后放压,观察水柱下降速度,并记录其最终平面及时间。放出脑脊液约3ml,送生化检查,再测定其压力为终压。
30、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分哪些类型?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至今无统一标准。报道的分型有多种,多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有关,有的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完整型、骨膜下破裂型和椎管内破裂型,有的分为幼弱型、移行型和成熟型,有的分为可逆型和不可逆型,还有的分为凸起型、突出型和孤立型。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特别在非手术治疗中,正确应用分型,能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发生意外损伤。一般根据髓核脱出部位与方向,可分为两大类型:
(1)椎体型:指变性的髓核穿过下方(多见)或上方(少见)的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呈垂直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
①前缘型:髓核穿入椎体边缘(以下一椎体的前上缘为多见),使该边缘出现三角形骨块样改变(临床上易误诊为椎体边缘骨折)。曲锦城(1982年)在102位体操运动员中发现有32例,占31.3%,该型是髓核向前移位,并突入椎体。
②下中型:指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状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中,并形成Schmorl结节样改变。尸检发现者占15%~38%之间。
(2)椎管型(后型):指髓核穿过纤维环向椎管方向突出。突出的髓核停于后纵韧带前者为“椎间盘脱出”;穿过后纵韧带抵达椎管内者,则称“椎间盘突出”,根据突(脱)出物所处解剖位置不同而分为以下五型:
①中央型:主要表现为马尾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占2%~4%。
②中央旁型:临床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同时可伴有根性刺激症状。发病率比中央型略多。
③侧型:指位于脊神经根前方正中部位,可略有偏移,主要症状为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占80%。
④外侧型:突出物位于脊神经外侧,多以“脱出”形式出现,不仅可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亦可上移压迫上节神经根。约占2%~5%。
⑤最外侧型:髓核移至椎管前侧方,甚至进入椎管或椎管侧壁,约占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