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间隔延长或排便艰涩不畅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便秘在临床上常见于各种疾病中,也可是一种症状出现,(如腹痛,胃脘痛,胆胀)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并结合辨病处理。 而我们此篇讨论的是以大便秘结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
1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
2 、汉 . 张仲景称便秘为“脾约,闭,阴结,阳结”认为此病与寒热,气滞有关。
3 、隋 . 《诸病源候论》提出了很多引起便秘的原因,如“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渴利之家,大便亦难”,“三焦五脏不和,阴阳失调都可引起便秘”。
4 、金元时代:刘河涧:“热耗津液”
朱丹溪:提出分类为气,风,热,虚,湿秘
5 、明 . 张景岳所论理法较为简明。他认为古方书中风,气,热,虚,湿还有热燥,风燥等之说,立名太烦,曰阴结,阳结足矣。“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
三 、病位
在大肠。与肺,脾,肾,肝关系密切。
病机关键:大肠传导失常。
诊断
1、症状: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兼证:腹胀,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心悸等。
3、相关因素: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有关。起病缓慢,对为慢性病变过程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所出现的便秘症状,如胃痛。
以“通”为立法,虽以通下为原则,但必须辩明寒热虚实。寒者热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分证治疗
实秘
1、肠胃积热 麻仁软胶囊 麻子仁丸
主证:大便干结,腹中胀满口臭口干。
兼次证: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时欲饮冷,小便短赤。
舌象:舌质红干,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
脉象:滑数,或弦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麻仁,大黄,枳实,厚朴,杏仁,芍药)。本方重在泻热润肠,取其通便而不伤正,大黄,麻仁泻热润肠通便为主药,配以通腑厚朴,枳实,杏仁润肠,白蜜为丸意在缓下。
加减:热盛伤津加用生地,石斛,玄参以养阴生津;郁怒伤肝加用龙胆草,黄芩;外用药可用大田螺 3 个,皮硝 10g 上两味同捣烂,敷脐上,治疗热秘(中医杂志 92-7 )
2、气机郁滞 四磨汤
主证: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
兼次证: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欲不振,肠鸣矢气,便后不畅。
舌象:舌苔薄白,或薄黄,或薄腻。
脉象:弦,或弦缓,或弦数,或弦紧。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方药:六磨汤(《证治准绳》)(乌药,沉香,槟榔,枳实,木香,大黄)
加减:药后通便,可去大黄,槟榔;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苔黄)加黄芩,栀子,龙胆草;通便灌肠用猪胆汁灌肠或葱蜜外导法均有效,可就地取材,因证治宜。
虚秘
1、气虚便秘 黄芪口服液用蜂蜜调服
主证: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
兼次证: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象: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象: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方药:黄芪汤。(《金匮要略》)(黄芪,陈皮,火麻仁,白蜜)
加减:气虚明显加党参,白术,增补气之功。气虚下陷加柴胡,升麻。不能一见便秘就通。
2、血虚便秘 复方阿胶浆
主证: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
兼次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
舌象: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少苔。
脉象:细,或细数。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
方药:润肠丸(《沈氏尊生书》)(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加减:腹胀脘痞明显者,加厚朴以增强行气之功;若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易加何首乌,玉竹,知母等清热生津养阴。
3、阳虚便秘 苁蓉通便口服液
主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兼次证:面色s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
舌象:舌质淡,苔白,或薄腻、
脉象:沉迟或沉弦、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景岳全书》)(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加减: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以益气。阳虚便秘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加肉桂,肉苁蓉,当归,锁阳,或用四神丸等。预防调护
1、消除病因 少食煎炒,酒类辛辣,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
2、避免久坐少动以流通气血。
3、不可久用缓泻药。
4、大便干硬,可用油栓类纳入肛中,使大便易于排除,防止局部损伤。
5、对于便秘数天,而且年老体弱者,尤其要注意细心护理。防止过度用力努挣引起虚脱,并可指导病人做导引术。柴胡,升麻量少则升提,多则疏干理气。
小结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病证,临床分证虽较复杂,但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由邪热,寒积,气滞引起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虚者由阴阳气血不足造成肠失温润,推动无力。总由大肠传导失职而成。其病位在大肠,又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在治法上,实者宜通泄,虚者宜润补,应注意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不能只凭便干不通而一并通下。 疗法应个体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