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NPC)系鼻咽部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
1、流行病学特点
明显的地域差异。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鼻咽癌发病率高,欧美地区则少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我国鼻咽癌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沿海高于山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台湾诸省发病率高,尤其广东珠江三角州和西江流域为高发区,肇庆是广东省高发区,占恶性肿瘤之首,北方则占第八位。明显的种族差异。鼻咽癌好发于黄种人,如中国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泰国人、越南人、菲律宾人等。白种人中少见,黑种人除肯尼亚人外也少见。国外华侨及有中国血统的混血儿,其发病率也远高于当地人。明显的家族发生倾向。据调查一个典型家族,三代49口人中有9人患鼻咽癌,均为母系亲属。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多女少,约为3-6
:1,是否与男性吸烟多有关,尚待研究。⑤发病年龄,据报导3-86岁均有发生,2/3好发于30-49岁壮年人,小于20岁或大于60岁者较少,但近年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2、病因
确切病因未明,下列因素可能有关:①遗传因素。鼻咽癌有种族及家族易感性,推知其与遗传、种族特异质及鼻咽部解剖构造特点有关。②环境因素。鼻咽癌的地域分布性,似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水质、居住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有关。有人用二甲基亚硝胺含量高的广东咸鱼喂小鼠,1年后诱发小鼠鼻部癌肿。镍是公认的致癌物质,在鼻咽癌病因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③生物学因素。鼻咽癌的病毒学说已被广泛重视,1970年Henle氏在鼻咽癌癌细胞中发现直径为100nm的颗粒,与Epstein-Barr腺病毒相似,1973年上海实验生物所在鼻咽癌组织培养成功的细胞株中也找到EB病毒。大量报导证明,几乎10000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VCA-IgA)滴度明显升高。由此推断鼻咽癌与EB病毒有密切关系,但EB病毒究竟是致癌因子还是“过客”(一时性共生)尚无定论。④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已为全世界关注。烟草燃烧时大量灼热烟雾刺激及焦油中的苯比能引起粘膜充血、水肿、上皮增厚和鳞状化生,可能是致癌的基础。
3、临床表现
鼻咽痛好发于咽隐窝、咽鼓管隆突和鼻咽顶后壁。少数在鼻中隔后缘、软愕背面及鼻咽侧壁。
鼻咽癌的七大症状:①回缩涕带血。常为唯一的早期症状。回缩涕带血即吸鼻后从鼻咽部吐出的鼻涕带血。早期鼻咽癌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渗出少量血液,回吸性痰中带血,因此血量不多,色泽暗红,尤其晨起第一、二口回缩涕带血为多见。鼻咽部急性炎症出血多在剧烈清咳咽部时发生;鼻中隔黎氏区出血多因挖鼻引起;鼻窦肿瘤或霉菌感染出血多为擤出的脓涕中混有血液;但鼻咽癌晚期也可大出血,需倍加注意。②非化脓性中耳炎症状。位咽隐窝或咽鼓管隆突的癌肿,压迫堵塞咽鼓管引起中耳负压户出现同侧耳鸣、耳闷塞感及传导性耳聋,有时伴耳痛,耳镜检查见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因此诊断非化脓中耳炎时应警惕鼻咽癌。③头痛几乎每个鼻咽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头痛。早期癌肿牵张或压迫鼻咽粘膜内三叉神经末梢,引起一侧(与耳鸣等同侧)颞顶枕部持续隐痛,晚期痛肿破坏颅底或经破裂孔侵入颅内,压迫硬脑膜或穿破硬脑膜压迫或浸润三叉神经分支及半月神经节,引起持续剧烈头痛。④上颈部肿块。鼻咽癌早期即可转移至颈深上群淋巴结,发生率高达27%-83%。该组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段深面或乳突尖下方。也可在二腹肌后腹深层及斜方肌前缘。晚期可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转移灶常为一侧颈部,原发灶位鼻咽中线者可双侧颈淋巴结转移。肿块无痛,质地硬,活动度差,可迅速增大融合成巨大肿块并固定。⑤鼻塞。除后鼻孔周围癌肿有早期鼻塞外,鼻塞一般为中期症状,为癌肿长大堵塞后鼻孔所致,先一侧,巨大者可双侧。⑥颅神经受累症状。
4、诊断
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很多患者都能获得不钳的效果。诊断方法:电子鼻咽镜、鼻咽部CT、MRI、鼻咽活检,筛查可发进行EB病毒抗体检测,最终确诊需行鼻咽部活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