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是以往临床上常用的医学术语,一直是妇科大夫积极予检查诊断乃至治疗的目标,期望通过对其于预达到治愈和预防宫颈癌的目的,也造成世界上千百万妇女的担忧不安。应如何看待“宫颈糜烂”,为什么这一术语会在最新版《妇产科学》中消失,这需要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
传统宫颈糜烂的含义: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红色的细颗粒状,称为宫颈糜烂。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因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
妇产科学第五版(2000年)描述: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宫颈糜烂。糜烂面边界与正常宫颈上皮界限清楚。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柱状上皮所覆盖,由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抵抗力差,病原体易侵入发生炎症。宫颈糜烂可分Ⅰ度、Ⅱ度、Ⅲ度。
妇产科学第六版(2004年)描述: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宫颈糜烂。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柱状上皮所覆盖,因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并非真性糜烂。真性糜烂病理学指上皮脱落、溃疡。国外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名词,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因我国应用宫颈糜烂多年,本书仍沿用这一名词。
妇产科学第七版(2008年)描述:青春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宫颈发育增大,宫颈管黏膜组织外移,即宫颈管柱状上皮及其下的间质成分到达宫颈阴道部,使原始鳞―柱交接部外移,原始鳞-柱交接部的内侧覆盖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柱状上皮异位。
由于肉眼观似糜烂,过去称为“宫颈糜烂”,实际上并非真性糜烂。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萎缩,原始鳞―柱交接部退回至宫颈管内,宫颈变得光滑。
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宫颈糜烂”这一名词成为历史,取而代之是“柱状上皮异位”。
认识下列术语:
柱状上皮异位:宫颈单层柱状上皮暴露在宫颈阴道部。是一种生理改变,反映了体内雌激素水平。
宫颈外翻: 宫颈管内膜向宫颈外口突出外翻,可见纵形皱襞。可为先天性或损伤所致,分娩后的宫颈常出现这种情况。
糜烂: 上皮脱落、溃疡。可由化学性损伤引起,真性糜烂极少见。
宫颈转化区:宫颈柱状上皮被不同成熟程度的化生鳞状上皮取代的区域称转化区。即新的鳞柱状交接与原始鳞柱交接之间的区域。也称移行带。
急性宫颈炎:镜下见血管充血,粘膜及粘膜下组织、腺体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腺腔内可见脓性分泌物,需要治疗。
慢性宫颈炎:镜下见粘膜及粘膜下组织有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被覆上皮可发生鳞状化生,无明显临床意义。
如何看待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1、树立一个概念,“宫颈糜烂”没有发生上皮的糜烂,上皮是完整的,只是覆盖的是柱状上皮,在女性的一生中,因雌激素水平的改变,鳞柱交接会发生移位。正常的生理状态勿多干扰。由于“宫颈糜烂”这一名词已用多年,使一些医生一时难以改口,应逐步废弃。
2、异位的柱状上皮发生鳞状化生后便形成转化区,转化区可大可小。当宫颈癌细胞筛查(TCT)发现可疑时,阴道镜检查辨认正常和异常转化区显得非常重要。正常转化区尽量减少过度的治疗。
3、干预的必备条件:①有明显临床症状;②排除恶性病变,如通过TCT筛查、HPV-DNA检测、阴道镜检查,其中TCT是我国目前筛查宫颈癌的第一步手法,确认无恶性病变的可能后才能干预,干预以物理治疗为宜;③治疗特殊性病原体感染;④患者知情同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由于有些医生对宫颈柱状上皮异夸大其词,造成患者产生恐惧的心理,一而再,再而三,反复治疗,过度治疗,这是不应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