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通常统称为失眠,是睡眠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入睡困难、易醒转、睡眠时早醒和醒后感到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失眠与多种因素有关。它可以是一些潜在的精神病征象,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也可以由以下因素引起:
①躯体因素,如痛疼、搔痒等;
②精神因素,如焦虑、恐惧,担心失眠等;
③生物药剂,如浓茶、咖啡、中枢兴奋药、戒断反应等;
④其他因素,如白天生活的影响、环境因素、不良的睡眠习惯、个性特征、遗传因素等。在国内习惯于将上述第④方面因素引起的失眠称为失眠症。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主要针对原发因素进行处理。对于失眠症尚有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常用的安眠药有三唑仑、安定、舒乐安定、罗拉等,这些药物根据其半衰期可分为长效类和短效类。入睡困难者易选用短效类,维持睡眠障碍或早醒者适用长效类。这类药长期应用易成瘾,因此应间断用药,有计划的停用,以防反跳。
非药物疗法有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训练、睡眠约束、放松训练、光疗、时间疗法等,临床上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也可以和药物联合应用。
2、睡眠过多 在国内又称嗜睡症(hypersomnia), 指过度的白天或夜间的睡眠,并非由于睡眠不足、发作性睡病、其他精神障碍所致,常与心理因素有关。患者每天出现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1个月以上。脑电波检查为正常脑波,睡眠觉醒后可有短暂的意识模糊状态,心率及呼吸节律增快,尚伴抑郁情绪。
诊断本症除排除发作性睡病外,尚需排除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适当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利他灵、匹莫林、丙咪嗪等,从小量开始,症状改善后应及时停药。
3、睡眠中异常行为 这是一组与睡眠有关的发作性异常躯体现象或行为障碍,与睡眠阶段或睡眠-觉醒的转换有关。主要包括睡行症(Somnabulism)和REM睡眠异常行为(RSBD),其中以睡行症最常见。
睡行症俗称梦游症,发生率约占一般人群的1%-15%。近来研究证明睡行症并非发生于梦中,主要见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3及第4期,尚可伴有夜惊及遗尿。患者从睡眠中起立行走、穿衣,甚至有更复杂的行为。由于存在一定的意识水平,对环境仍可有简单的反应,但醒后多有遗忘。睡行期内强行唤醒时,可伴意识模糊。儿童期有睡行发作者大多于青少年期自行停止。可有家族史。成人期出现者应考虑精神运动性癫痫的可能。可用安定类或中枢兴奋药,但效果多不理想。
4、睡眠节律障碍 主要特点是患者的睡眠模式与常规的作息时间不同,在应该睡的时候睡不着,应该醒的时候难以醒过来,从而出现失眠和过多瞌睡。主要包括时差和睡眠周期延迟综合征(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DSPS),其中以睡眠周期延迟综合征最常见。
睡眠周期延迟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睡眠节律障碍,多发于青春期,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夜班、开夜车后发生。患者入睡和起床时间迟于社会常规作息时间,每天真正入睡时间大致相同,一般在凌晨2点之后,睡眠持续时间和质量是正常的。 强迫遵循常规作息时间并不能使睡眠时间提前。治疗包括:
①光疗。早晨约6~8点,用一种特殊的荧光灯进行照射,有助于将睡眠时相提前。
②时相治疗(chronotherapy)。每天将上床和起床时间推迟3小时,直至恢复至常规作息时间。
③药物治疗。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褪黑素(美拉托宁,melatonin)的作用,研究发现,它具有调节生物节律,诱发睡眠,缩短睡眠潜伏期,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