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卫生部公布了2006年开展的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目前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中国仍是世界上乙肝和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占全球四分之一强。可以说,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为了让这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更好些、存活时间更长些,就需要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需要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和并发症的发生。
台湾一项长达13年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高病毒载量的人群中,乙肝病毒(HBV)DNA水平越高的患者,最终发生肝硬化、肝癌、肝功能失代偿的几率越大。可见,持续高HBV载量是慢性乙肝病情进展的主要病因。因此,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目标需要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以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毫无疑问,抗乙肝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不断增加, 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核苷(酸)类,一类是干扰素。总体来看,核苷(酸)类药物的特点是可以直接的抑制病毒,能够很迅速、强有力的把病毒控制住,所以在临床上直接发挥作用,特别是病毒下降的速度很快,一个月、两个月就能明显见到效果。
同时,这类药物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可以使转氨酶水平降到正常,也能够使一部分e抗原阳性的患者e抗原消失或者转换,也提供了肝脏组织改善的证据。并且,这类药物只需要口服用药,通常都是一天一粒,用物非常方便,不良反应很小,费用相对来讲比较便宜。但是,共同的缺点是这类药物常需要长期使用。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目前上市的药物有4种,分别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拉米夫定的推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进入肝细胞后通过抑制HBV过程中必需的酶DDHBV聚合酶,从而有效阻止病毒的合成和复制。美国FDA在1998年批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拉米夫定(贺普丁)上市。
作为第一个上市口服抗乙肝病毒药,它的临床数据最长达10年,临床数据也最为丰富。应该说有很多的患者曾经用过或者正在使用这个药,它抑制病毒的速度还是非常迅速的,很多患者用药大约1周后就后显现疗效,HBV-DNA平均阴转时间比干扰素治疗提前2个月。
它改善肝脏炎症的情况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可以取得组织学的改善。有明确的数据证实拉米夫定可以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年、2年、3年、4年和5年后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6%、17%、23%、28%和35%。
该药适应范围广,即便对病情比较重甚至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同样是有效和安全的。总结来说,这个药作用明显,使用的经验多、非常安全,性价比很高。
不过,药无完药,它也有缺点,这一缺点也是核苷类似药物的通病,就是在长期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耐药,不过可以在用药早期(通常3-6个月)内根据降病毒的幅度或者是否发生耐药,早期换用或联合其他核苷类似物,如阿德福韦酯等进行治疗,就能从容应对拉米夫定的耐药问题了。
第二个上市的核苷类似药物是阿德福韦酯,它同样能够很明显的抑制病毒,在抑制病毒的同时也能够使肝脏的炎症,转氨酶的指标改善,也能够使肝组织学改善,并且,阿德福韦酯连续治疗4年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呈是逐年递增。
阿德福韦还有一个的特点是发生耐药的机会比较低,比如一年耐药可能只有1%到2%,因此长期使用比较适合,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并且病毒水平不是非常高的患者,用阿德福韦酯同样可以把病毒降到要求的水平。并且,这个药有个很好的优点是,病毒对它的耐药位点和拉米夫定的耐药位点不存在交叉,这在目前已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于拉米夫定失效的患者可以首先选择该药。
在阿德福韦使用的过程中要额外注意的是肾脏功能,因为在早期它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它的大剂量组(30mg/天)对肾脏功能可能有一些影响,不过在目前上市剂量(10mg/天)中并未观察到这方面的不良反应。
第三个药是恩替卡韦。200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恩替卡韦(博路定)具有显著抑制病毒的能力,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可以使肝脏的炎症改善,也可以使转氨酶的指标改善,这个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生耐药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抗病毒作用较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要强,可惜的是HBeAg血清转换较前两者没有显著差别,恩替卡韦连续治疗2年e抗原血清转换率仅为31%,再延长疗程至4年也只能再增加16%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
由于恩替卡韦耐药位点和拉米夫定有交叉,因此尽管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患者可以选择该药,但是剂量需加倍,并且较初治患者更容易出现耐药,因此被认为不是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首选方案。还有一个情况是,该药因为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有致癌性,尽管目前在人群中未观察到有致癌性,但是FDA仍要求其完成长达10年的安全性研究,所以说长期疗效、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第四个药物是替比夫定,是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根据全球研究的情况来看,它具有很强抑制病毒的作用,而且转氨酶的指标可以明显下降,肝活检的证据可以证实组织学好转也比较明显。另外,该药物可以使e抗原阳性的患者发生血清学转换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要高于前三个药物。但是,该药物上市时间毕竟比较短,抗病毒作用、耐药率、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进一步证实。
在一项替比夫定联合干扰素的临床研究中,其中联用PEG干扰素的一组由于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被迫终止该研究,而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的研究中,没有发生类似的安全性问题。由此可见,替比夫定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一大类抗乙肝病毒药物是干扰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一度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干扰素的特点是既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又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所以能够在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同时使患者达到免疫应答。在治疗的过程中,它的疗程是固定的。
干扰素药物需要注射使用,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当然2005年起上市的长效干扰素每周一次使用的特点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干扰素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没核苷(酸)类似物那么强、降病毒的时间相对来说没有核苷(酸)类似物那么快、,另外经济费用相对较高,不良反应也相对大些,比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脱发等表现。
该类药物的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局限,比如说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就绝对不能用。对于母婴传播、初始乙肝病毒载量比较高、ALT水平不高的患者,干扰素的效果更要打上折扣。
在我国,避不开“中药是否有抗病毒作用”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应该说,中药抗病毒的效果,在临床上已经被部分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如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苦参素,已制成静脉内和肌肉内注射及口服制剂,对于改善肝脏生化学指标及抗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的患者也是个福音。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是苦参素,它的确切疗效尚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进行严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至于其它中药的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