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固性疼痛疾病之一。PHN规范化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一、定义
多年来,由于人们对PHN的有不同的理解,通常将疱疹愈合3个月后仍有相关疼痛成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二、病程、病理改变和多发部位
(一)病程和病理改变
PHN的病程一般约1-3年,如无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一般病史可以长达3年以上,少数患者的疼痛周期可能长达10年,而长期遭受剧烈疼痛折磨的患者苦不堪言,不仅情绪低落,生存和生活质量严重降低。有统计疼痛时间持续>1年的可能性在10-49岁组为4-10%,50-79岁组为18-48%,个别患者可长达10年或更久。
有关PHN的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PHN的疼痛虽然与急性带状疱疹相关,但究竟单纯是急性带状疱疹时间上的延续或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疼痛仍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疼痛。有资料表明状PHN患者受感染的一侧背角萎缩及感觉神经节发生病变,急性带状疱疹患者则无这类变化。此外,许多资料还认为PHN的疼痛除了因为外周神经纤维数量和比例以及周围神经敏感化的改变外,还涉及中枢性机制(异常整合和中枢敏感化以及下行抑制机制的改变等)。
(二)发病率和多发部位
PHN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Morages(2001曾经统计过一组病例,10-19岁的发生率为4%,20-29岁为2%,30-39岁为15%,40-49岁为33%,50-59岁为49%,60-69岁为65%,70-79岁为74%;好发部位及比例分别为:头面部占15%,颈项部为12%,胸背部为55%,腰腹部为14%,骶尾部为3%,全身性占1%左右。
(三)临床表现
当三叉神经(第五脑神经)眼分支受累,可累及角膜,影响视力;侵犯面神经(第七脑神经)和听神经(第八脑神经)可导致面瘫和听觉症状;在骶部(S3神经元)可致神经性膀胱,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溺留等,但可康复。
如属年迈老人,患病后因治疗不当,往往可遗留严重的疱疹神经痛,轻的刺激即刻引起疼痛发作,有的患者为减少衣服刺激,竟不敢穿衣服,有的患者为避免衣服刺激引起疼痛发作,还时常把衣服撑起来。这种痛觉超敏反应,有的还表现为自发性的疼痛,没有东西碰到患部也时常发生痛疼。有的患者因为疼痛使精神和心理受到很大伤害,甚至饭不原吃,夜不能眠。还有的患者因长期疼痛而情绪过度紧张,有的精神抑郁绝望。
(四)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外西医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和感觉异常完全恢复正常是极其困难的。迄今,大量的各种疗法都已试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但是仍然没有找到一种起决定性作用、长期治愈的治疗方法。对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对较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则力争促进其完全恢复。我科在带状疱疹及其后神经痛的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常用方法如下:
1、口服药物:目前口服给药仍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首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阿片类药(缓释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镇静药等
2、 神经阻滞: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早期,神经阻滞有一定效果。星状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及神经干阻滞均可依据疼痛部位的神经支配而选择应用。有报道,带状疱疹发病后3个月内,70%-80%的病人用交感神经阻滞可使疼痛减轻,但持续时间较长的难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神经阻滞效果明显降低。
3、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通道置入术:通过予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通道的置入,药物可能直接进入硬膜外或蛛网膜间隙,从而提高阿片类药物的效能,并减少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等副作用。通过单次推注和连续输注给药,通常可有效减轻疼痛。
4、其他:对于难治性PHN,还可通过全脊髓麻醉、外周神经电刺激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