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人到中年的张先生这几年一直被头晕困扰着.每次发作时,他都会感觉天旋地转,无法走路,并伴有恶心呕吐。通常,这种痛苦的感觉要持续半天左右。头晕消失后,他还会有头痛/恶心感,必须静静地睡一觉。为了治好头晕病,张先生曾去过多家医院/看过许多医生,检查更是做了一大堆,包括头颅和颈椎的磁共振/CT/血管彩超及各种化验等,医生给出的诊断五花八门---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眩晕症…几年来,他吃过很多药,无奈头晕仍一如既往地发作。至于头痛,张先生倒不在意,因为他从十几岁起就有发作性的头痛,家里好几个亲戚也有类似情况。尽管头痛发作时比较难受,严重时每个月要痛好几次,但只要睡一觉或者吃片止痛片,就会缓解,且随着年龄增长,头痛发作次数已逐步减少。南通市中医院针灸科於芸
实际上,张先生的头晕是由于偏头痛引起的,医学上叫偏头痛性眩晕。偏头痛为什么会引起眩晕呢?因为偏头痛而兴奋起来的神经细胞所分泌的一些物质可以使管理平衡功能的一些细胞发生改变,这些位于脑内前庭中枢的细胞变化可以使人产生天旋地转/醉酒/晕船样的感觉,这种头晕非常严重,医学上称为“眩晕”。由于这种眩晕是由偏头痛引起,故被称为“偏头痛性眩晕”。
其实很早以前,医学研究就发现偏头痛与眩晕有关。例如,人们早就发现一些儿童会经常发生发作性眩晕,程度严重,但持续时间短,而这些儿童长大后,几乎都有偏头痛。再比如,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偏头痛患者到中年或更年期时,原先严重而频繁发作的偏头痛逐渐减轻,但却经常发作的头晕或眩晕,同时伴有类似原来头痛发作时的恶心、呕吐、怕光、怕声音等情况,张先生就是如此。更有意思的是,在没有偏头痛的普通人群中,约%5的人会有晕车、晕船现象,而在偏头痛人群中,这一比例高达%45。
研究人员在对偏头痛人群和头晕、眩晕人群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约三分之一的偏头痛患者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眩晕,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没有偏头痛的普通人群;约三分之一的经常眩晕者经诊断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该比例也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医学研究还发现,近10%的偏头痛患者有偏头痛性眩晕。每个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相同,同一个患者的各次发作情况也不尽相同。眩晕可以在头痛前发作,也可以与头痛一起发作,也可能在头痛结束后发作,甚至头痛发作与眩晕发作各不相干。每次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轻的只有几分钟,重的可以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部分患者年轻时只有头痛,就像张先生,年龄大了开始出现眩晕,另一些患者则相反,年轻时有眩晕,年龄大了开始出现头痛。
多数患者易被误诊/误治。偏头痛性眩晕最易被误诊为梅尼埃病。其实,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梅尼埃病在眩晕发作时,常伴有耳聋、耳鸣及耳闷痛,若长期反复发作,可有听力下降现象,而偏头痛性眩晕没有上述表现。此外,部分中老年偏头痛性眩晕患者还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多发腔梗”“颈椎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医生缺乏对偏头痛性眩晕的认识,不了解这种疾病,也没认真询问病史,且过度依赖所谓的检查所致。若CT报告“脑内多发腔梗”,就诊断“多发腔梗”;CT报告“颈椎骨质增生”,就诊断“颈椎病”,血管超声报告血管内血流速度不一样,就诊断“脑供血不足”。实际上, 从大量临床研究临床经验看,“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生理性老化过程,就像老年人有白发和皱纹一样常见,真正的颈椎病极少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脑内多发腔梗”也是如此,老年人本身就比普通人容易有“多发腔梗”。“多发腔梗”也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现象,当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时(如吸烟、酗酒)和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时“腔梗”会明显增多,但它的表现主要是认知功能减退或痴呆、中风、情感障碍(抑郁或淡漠)、行走步态异常及排尿障碍,极少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已是被国际上淘汰多年的概念,我,我国也已不再推荐使用。典型的“脑供血不足”是一种脑缺血发作,除眩晕外,几乎都伴有肢体无力、半身麻木、言语含糊、视物成双或跌倒等其它表现,患者也基本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血管性危险因素,极少有多年、多次眩晕发作而没有其它异常表现的情况。
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形式可谓因人而异、各式各样,医师诊断时,需要花一段定时间去仔细询问病史,有时还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以排除他的疾病。当然,任何疾病的正确的诊断都需要医生与患者的合作,医生需要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患者则需要详细、准确地提供病史。一些患者在就诊时,不能将自己眩晕发作的情况讲清楚,总希望医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检查来帮助就诊。殊不知,目前对偏头痛眩晕并没有多少客观检查可供选择,诊断几乎完全依靠医生对病史和发作是症状的分析。一般地说,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多半有明确的偏头痛病史,眩晕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怕光、怕声音等症状,休息后容易自行缓解,没有耳聋、耳鸣或其他不适。
研究证明,能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也能预防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最常用的药物是氟桂利 ,其他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心得安(降压药)、丙 酸和托 (抗癫 药)、阿米替林(抗抑郁药)。需要提醒的是,所有预防药物都是逐步见效的,一般需要坚持治疗4~8周后,头晕和头痛发作的频率才会逐渐减少,发作的程度也会逐渐减轻。治疗期间,患者应坚持写头痛和眩晕日记,以便客观地反应治疗效果。
患者平时可以备些治疗头痛、头晕及呕吐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晕海宁、吗丁琳等,在头痛或眩晕刚发作时尽早服用,可有效缓解发作时的不适。若眩晕发作得特通常别厉害,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则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