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简介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疾病症状
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疾病危害
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年龄超过65岁等。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和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正常人的2倍)。
马长生教授:房颤治疗最新进展
在房颤治疗上我们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第一个是新型抗凝药的问世,这些新药不仅不需要监测,而且比华法令更能有效地减少出血。第二个是导管消融,其较高的成功率使得指南把它的适应症扩大了50%。这两个方面在过去二十几年都停滞不前,而在这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相信将来房颤的治疗会像高血压、冠心病一样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欧洲最新的房颤指南把服药无效的房颤患者列为Ⅰ类适应症,有效者列为ⅡA类适应症。也就是说在该项指南中,导管消融已经作为房颤的一线治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导管消融在控制症状以及疗效上显著的优于药物治疗,并且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卒中的发生。因导管消融复发率高,50%以上的病人需要做第二次治疗,这需要医生和病人的充分理解。但是如果给每个病人平均做两次导管消融治疗的话,80%以上的阵发性房速和持续性房速的患者基本可以治愈,无需再口服抗凝药物。
首先欧洲的房颤抗凝指南采取九分制的CHA2DS2-VASC积分(卒中风险积分),它增加了外周血管疾病、女性、年龄65-74岁,每种一分,一共多了三分。欧洲指南认为CHA2DS2-VASC积分超过两分或者就是两分的患者必须口服抗凝药,一分者可选择口服抗凝药、华法令或者阿司匹林,优选口服抗凝药。与美国指南相比,欧洲指南把口服抗凝药的范围扩大了50%。其次在阿司匹林的使用上,欧洲指南强调低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可以不必使用阿司匹林,而美国指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另外对于需要但是无法口服抗凝药的患者,欧洲指南建议选择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但是美国指南不主张这种做法。除此之外,在导管消融的适应症上,欧洲建议把它列为一线治疗、ⅡA类适应症,但是美国指南中没有这个建议。在我国,中华医学会有三个指南,分别是心血管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医学会以及老年医学会指定的。这三个指南就抗凝治疗的强度即INR都不相同。为何?这是因为我们缺乏自己的足够的研究和证据,不同学会的专家观点不同,专家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如何治疗。所以我国未来应该加强对国人的研究,以便制定出适合国人的治疗手段。
再来谈谈抗凝患者有出血风险时抗凝策略的选择。比较CHA2DS2-VASC积分和HAS-BLED积分(出血风险积分)会发现,出血风险积分高的患者卒中风险积分也相应很高。这里我们需要在公共媒体宣传、强调的是,卒中是房颤最大的风险,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包括服药、监测等等来预防其发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代价是出血,这是无法杜绝的。因此我们需要用出血的代价来换取显著减少卒中的益处,即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除了加强监测外,如果其卒中风险很大,服用抗凝药的利大于弊。
未来房颤的治疗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使用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第二个就是导管消融。导管消融能有效的改善症状,而口服抗凝药只能改善预后,对症状的改善无益。但是对于慢性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应该优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因此在未来的十年里,导管消融将紧随新型口服抗凝药之后,成为治疗房颤的王牌之一。
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精神心理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何关联。美国心脏协会在两年前公布的“健康美国心脏目标2020”中将饮食、运动、吸烟列为健康心脏的因素之一,但是没有加上精神因素。但是精神因素肯定和心血管疾病有关,只是目前缺乏相关的研究和证据。在西方国家,平均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医生,而在我国,平均每万人也没有一个心理医生。我国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关注和处理远远不够,这可能也是这方面研究比较缺乏的一个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