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个现象,都是一样的晚期肺癌的病人,治疗的结果却大不一样。以往我们临床医生不能解释这样一个现象,有些相对年轻的病人而且生活质量评分相对比较好的状况下,经过努力治疗,反而没有好的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在给一个需要治疗的病人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心里常常有一个念头在祈祷:但愿我给这个病人的治疗能见到效果,但愿这个病人不在“陪治”的行列,因为这时我们已经知道了“个体差异”。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肿瘤研究的基因组时代已到来,这给每位临床医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似乎看到了肿瘤形成的本质。
正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主席乔治?斯莱奇(George Sledge)教授在今年ASCO大会发言中所说,大规模基因测序将很快改变我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理解,揭示既往疑难杂症的新治疗靶点并帮助解开耐药之谜。他甚至设想,从现在起,用不了多少年,一个患者走进诊所,然后递给医师一个载有千兆字节个人基因组数据的记忆棒(Memory Stick),这将是何等情形!
自从进入分子靶向时代以后,个体化治疗就显得异常重要,个体化治疗是不同于群体治疗的一个亮点。针对每一个病人,要根据病人的基因突变或者生命学的行为改变,从而进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病人的时候,不管选择靶向还是化疗药物,就要考虑这个病人有无基因突变,对某些酶的敏感度如何等等。是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个体化治疗,还有赖于进一步的基因揭秘,了解每个病人的基因谱情况,多态性情况等。
分子靶向治疗是和化疗完全不同的疗法。我们现在逐渐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传导通路,信号传导到细胞上或是DNA上,细胞会不停的繁殖,造成肿瘤的产生。在这个传导通路上有很多酶,还有很多传导节点,这个点就是分子靶向的靶,只要能阻断某一个点,无序的杂乱的传导被断掉,那么肿瘤可能就不再生长。分子靶向的药物通过干预、取代或封闭传导通路上的酶或者节点,从而打断传导通路。
目前肿瘤药物的研究也是突飞猛进的,特别是分子靶向治疗兴起以后,众多药物研究的焦点就放在了分子靶向治疗上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高效、个体化治疗的方法。今年、明年也会陆续有一些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问世,相反,最近化疗药物的研发相对滞后,但是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否会取代化疗药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分子靶向治疗和化疗的联合治疗也是目前的热门,因为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前者是针对传导通路,后者是直接作用于DNA,希望二者能够完美结合,对于显著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是非常有希望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