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在面瘫后遗症期治疗中的作用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本病起病突然,且常见发病诱因有受寒着凉等病史,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以晨起梳洗时发现: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睑扩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皱额、 蹙眉、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是位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影响,引起急性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本病有71%~90%可以自然或通过积极治疗完全恢复,但总还有10%~25%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即面瘫后遗症,如:鳄鱼泪(昧泪反射)、面肌挛缩、面部僵硬、面肌痉挛等症状,其中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且预后也难预测,并给患者在社交及心理上极大的伤害。
我在跟随薄智云老师学习腹针后运用该疗法治疗面瘫后遗症期获得满意疗效。
一、概述
面瘫后遗症期指病程在六个月以上,目前在治疗上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针灸治疗。近代治疗观点以抗炎、抗病毒和营养神经为主。中药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强用散风搜风,通络散结的药物。手术治疗包括面神经减压术和肌肉和神经移植术两种,但术后疗效尚无定论。
二、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面瘫效果肯定、显著,尤其在疾病的早期。而对于晚期的面瘫患者,由于“久病必虚”,运用腹针为主综合治疗,起到补益气血、舒筋通络牵正,运送气血上行的作用,治疗效果显著。
三、典型病例
丁某某, 女,23岁,2007年4月1日初诊。
右侧口眼歪斜6月余。6月前因感受风寒后出现右侧口眼歪斜,当时于某西医院诊断为右侧面神经炎,口服强的松片、弥可保片、维生素B1片治疗约一个月,症状有所缓解。后继续治疗半月,面部症状未见好转。后到上海某医院接受针灸治疗,症状改善缓慢。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我科。查体:右侧额纹变浅;用力闭目右眼睑尚能完全闭合,但力量差;;右侧鼻唇沟变浅;耸鼻不能;微笑口角左歪;不能吹口哨;露齿1颗。伴舌尖麻木。舌边红,有齿痕,苔薄,脉弦细。腹针治疗,针刺下脘、中脘、滑肉门(双侧)。局部选穴用地仓、大迎、颊车、下关、颧s、太阳、攒竹、阳白。一个疗程后复诊:额纹较前稍深,眼睑闭合尚可,露齿2颗,微笑讲话时口角左歪好转。三个疗程后复诊:两侧面部基本对称,右侧额纹较左侧稍浅,露齿五颗,症状明显改善。
四、体会
面神经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歪斜”等范围。关于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中医认为本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目前许多医家将其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肝风内动型,气血双亏型和风痰阻络等型。在疾病的初期,多以邪实为主。由于“久病必虚”,疾病的后期“虚”和“瘀”是其关键。
本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中脘在腹针中对应人体的口部,中脘旁意在引经气直达患部。面部局部选穴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四白、太阳、攒竹、阳白。这些穴位均为阳明、少阳经穴,都分布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附近。面部微阳明、少阳经脉汇聚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又系半表半里之经,针刺少阳、阳明经的穴位,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症状,而且可以辅助正气,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面扣合谷收”,故针刺合谷能起到疏通经络,通调气血的作用。针刺足三里扶正以驱邪,阳陵泉疏通经络,三阴交、太冲调补肝肾以驱内风。诸穴合用,则疾病得愈。
本组处方从机体的整体调整出发,以腹针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期。腹针疗法是一套以神阙为核心的微针系统,始于胚胎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全身经脉,通过刺激腹部的经穴来调节周身气血。腹针疗法具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扶正祛邪”的原则十分吻合。对于面瘫后期的治疗效果甚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