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migraine)和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都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2004年2月份国际头痛学会(IHS)发布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Ⅱ)(新版)介绍,两者都属于原发性头痛,但其定义、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都有所不同,应加以鉴别。
偏头痛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作性一侧或双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畏光、畏声,以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不等。典型者在头痛发作前或头痛发作时,常有可逆的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运动的缺损或刺激症状。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通常呈非搏动性、持续性的轻中度钝痛,很少伴有恶心、呕吐,许多患者可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多因精神紧张、工作疲劳、失眠等诱发,月经来潮亦可加重。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患病率为5%~10%。其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血管源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及皮层扩散抑制学说等, 目前比较认同的仍是血管源学说,即血管收缩扩张功能紊乱所致。因为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先兆症状,随后颅外、颅内血管扩张导致搏动性的头痛产生。偏头痛具有遗传易感性,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女性多见,月经期容易发作,某些食物和药物容易诱发偏头痛的发作。而紧张型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头痛患者的40%。发作性紧张型头痛多由于颅周肌肉和肌筋膜结构收缩或缺血、细胞内外钾离子转运异常、炎症介质释放增多等,颅周肌筋膜组织痛觉敏感度明显增加,引起颅周肌肉或肌筋膜结构的紧张和疼痛。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是由于脊髓后角、三叉神经核、丘脑、皮质等功能和(或)结构异常,对触觉、电和热刺激的痛觉阈明显下降,易产生痛觉过敏。另外,应激、紧张、抑郁等也与持续性颈部及头皮肌肉收缩有关,也能加重紧张型头痛。 因此,偏头痛的发作既有遗传因素,又有机体内环境失调,血管收缩舒张障碍所致。而紧张型头痛的发作则多与焦虑、紧张、肌肉的劳损等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髓海所居处,它既有经络与内脏相连,又有诸窍与外界相通。明?张介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因此头痛的病因与脏腑气血阴阳等都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出现状况,都可能影响出现头痛的症状。而其中在头痛的病变中所占的影响最大的脏腑为肝。从经络的循行部位看,肝经“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而“风气通于肝”,《医宗必读》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头痛,风痛也”,而头痛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临证指南医案》曰“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久病必瘀,故无论是治疗偏头痛抑或是治疗紧张型头痛都需要平肝熄风,活血化瘀。药用白蒺藜、蔓荆子、川芎、白芷、蝉衣、天虫等,但是由于偏头痛多因血管收缩扩张功能紊乱所致,疼痛性质较紧张型头痛为甚,故活血化瘀要求明显高于紧张型头痛。而紧张型头痛的发病原因和长期的各种情志刺激比如焦虑、紧张或疲劳等密切相关,而长期的焦虑或抑郁亦可使头颈部肌肉痉挛及血管收缩而引起牵拉性和扩散痛,因此治疗过程中更注重精神调摄,舒筋通络,柔筋安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