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CV)是由于颈椎病变,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眩晕。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更是年轻化、复杂化,从而导致的CV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何防治CV,也日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重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椎动脉通过颈椎横突孔,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时会挤压或刺激椎动脉引起脑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当颈椎退变时,椎节不稳,钩椎关节松动或变位,可波及到侧方的上下横突孔,使横突孔之间相对位移加大,由此穿行的椎动脉产生扭曲,同时椎动脉周围的椎神经丛可收到激惹,引起椎动脉挛缩,这样引起眩晕的机会也更多。
除颈椎退行性病变因素外,颈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外伤也可以引发颈性眩晕。臂丛神经在前、中斜角肌间隙穿过,该组肌肉痉挛会挤压臂丛,出现前三角肌综合症。而当颈后枕骨下肌群痉挛,则会刺激或压迫枕下神经、枕大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等症状。所以如日常的慢性劳损如睡姿不当,枕头过高,长期伏案低头工作;头颈部外伤,包括交通意外、运动性损伤、头颈部的过度前屈、后仰、侧弯等;颈部炎症引发颈肌肿胀或发生痉挛;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均可成为颈椎病的诱因,影响了椎动脉对脑部供血,会出现眩晕症状。
中老年人的眩晕症状相对更为多见,这与老年人多同时伴有心血管病,如动脉硬化等有关,它使得血管壁弹性回缩力减退,椎动脉的血管壁又是动脉硬化粥状斑的高发区,更易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致使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内耳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眩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