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二院联合本报开展公益活动,为本报读者免费提供5个“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名额。本周,5位幸运读者已经顺利入院,陆续开展手术。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58岁,不少人曾经做过修补,现在又复发了,病史最长一位,竟然因为生活困难,被“小肠气”足足困扰了30多年。
上午8点,家住鹿山街道谢家溪村、63岁的何老伯第一个送进手术室。手术台上的何老伯虽然平躺着,疝块看上 去仍有婴儿头那么大。
据病史记载,他30来岁就患上了“小肠气”,因为当时疝块较小,对生活影响不大,加上经济困难,一直没有治疗。10多年前,疝块开始增大,逐渐影响了正常的行走和劳作。
一台手术的成功,并不仅凭主刀医师的功力,还需要整个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
为了帮助何老伯解决困扰他30多年的“小肠气”,市二院派出了最优秀的外科手术团队。下派市二院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专家单毓强副主任医师主刀,市二院副院长、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志龙担当一助。在护士长的帮助下,记者换好无菌手术服,在手术室目睹了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的全过程。
“这么大的疝气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单毓强医师说,何老伯是一名“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手术有一定难度,他计划给患者施行一种改良术式,这种修补方式更牢固,对于巨大腹股沟斜疝患者和老年人来说,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医生在何老伯的肚脐下缘及左右两侧,各开了一个10毫米的小孔。孙院长手持腹腔镜,从脐下缘的微创孔穿入,代替医生的眼睛,单医师左右各执一把细长的手术钳,从脐两侧的微创孔置入,代替医生的双手。借助腹腔镜,医生们很快找到了何老伯腹膜上的缺口,直径大约有4―5厘米,何老伯的部分小肠正是通过这个缺口,滑到了阴囊的内部。
在腹腔镜直视下,单医师用手术钳将滑入阴囊的小肠复位,然后用超声刀切开疝囊颈处腹膜予以分离。在腔镜下,可以看到除了中间最大的缺口,边缘还有几个较小的缺口。
接下来,进行最关键的修补术。
医院这次为何老伯免费提供的是单价在4000元左右最大号的进口补片,面积约有1/3张A4纸大小,用柔韧性极强的材料制成。单医师首先将其揉成烟卷状,通过肚脐上的小孔放入何老伯体内,然后借助手术钳将补片重新展开,覆盖在腹壁缺口上,并妥善固定。
腹腔镜下腹膜缝合最见功力。
为了术后的舒适感更好,单医师决定放弃迅速又省事的钉枪关闭腹膜的方法,在腹腔镜下采用手工缝合关闭腹膜。看外科医生在病人体内巧妙地穿针引线,对于旁观者来说实在是一种既紧张又享受的体验。手术钳长度约有30厘米,而且在电子屏幕上,只有平面的图像,没有立体的视觉,这就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
单医师显然对自己很有信心,他以平均每秒1针的速度,轻松地将何老伯腹股沟处的腹膜缝合在了一起。
整个过程非常流畅,连打结的动作都像平常人在直视下一样娴熟。
手术结束,记者抬头看了一下手术室门边的时间,10点37分。
单医师说,动完手术,只要再过一段时间好好恢复之后,何老伯就能正常行走和劳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