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脏疾病,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的各种表现,
该病是比较复杂及较难治愈的疾病。去除诱发因素或治疗原发性疾病仍是阻止肝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措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特色治疗显示出其良好的作用。传统中医的治疗,有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养阴益气之剂的内服药物,但长期服汤剂或中成药易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并加重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故出现了中药外敷、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灌肠、穴位照射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现举例如下:
一、中药脐部贴敷
脐部贴敷属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历史悠久。肚脐,穴名神阙,即神气升降出入,变化消长的地方,属奇经八脉中任脉中的一个重要穴位。脐和诸经百脉相通,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总汇,通过奇经八脉而统领全身经脉,联系五脏六腑。鉴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脐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差,渗透性增强等特点,药物分子较易通过脐部皮肤的角质层。大量腹壁动静脉分支及丰富的静脉网 ,该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为透皮给药以及缓释长效的理想给药部位。依据中医治疗的“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阴益气”治则,脐部贴敷剂由莱菔子、砂仁、地龙、汉防己等四味中药组成。四药联合具有理气消胀,化瘀清热之功效,能增强消化道运动,促进肠蠕动,加速内毒素的排除缓解临床症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为透皮促进剂,月桂氮卓酮是典型代表,是新型、高效透皮吸收促进剂。其渗透作用强,有效浓度低,性质稳定,毒性低,无副作用,可广泛用于透皮给药系统。月桂氮卓酮亦有对多种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冰片为龙脑、异龙脑混合消旋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具有芳香开窍,止痛消炎的功效,能引药由肌表直达凑理,具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用。现代研究表明3%的冰片对样品溶液的促渗效果最好。月桂氮卓酮与冰片两者合用能产生药物的协同作用,促透效果叠加。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脐部贴敷可显著地降低血浆内毒素的含量,降低门脉血流量,患者腹胀、腹痛、食欲、大便的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且对肝硬化患者无明显禁忌症。
二、中药穴位注射:
肝硬化患者同时存在着红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在合并感染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下降较无感染组更为明显,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无明显差异,说明感染可使红细胞老化或受体受损,或红细胞过氧化损伤,以致发生原发性红细胞功能受损。研究显示黄芪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合成,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强人体免疫、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及其复方制剂在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以及肝星状细胞实验中均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使用黄芪注射液2ml双侧足三里注射, 隔日1次,疗程为1个月,共3个疗程。观察结果表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食欲,提高抗病毒的应答。该疗法治疗简单,收效明显,无不良反应,可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三、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拟出因证而异、因人而异的中药灌肠方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由于肝硬化时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且发生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医理论认为内毒素血症多为湿热毒邪蕴结所致,故中药常用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泻下之效的中药。用中药保留灌肠 ,既有改善局部热毒蕴结、血瘀气滞的作用,又有发挥整体调理之功效。同时中药灌肠方剂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证型而采用相异的治疗原则及药物,相对于西药更具有灵活性强、适用性好的优势。而且在同一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中亦能根据证型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治疗原则及药物的更改,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效果。再者可供选择及配伍的中药丰富,且实践证明副作用较小,还可以有效避免耐药的发生。因而中药保留灌肠在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独特优势。
四、肝病治疗仪肝区穴位照射
肝脉起于足大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布胸胁,上巅顶。肝区有期门、日月、章门三穴,它们均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要穴。“脏病止而不够,其病不离其处”。DSG-I型(生物信息)电脑肝病治疗是一种新的非药物治疗肝病的技术。在上述的特定腧穴上,通过腧穴对红外信息的吸收,使治疗作用直接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 “归经”的功效。红外信息辐照技术能自动提取被治疗者的生物节律――微循环节律产生能量共振,极大提高了人体皮肤对光波的透过率,增加了能量的吸收率,使得在肝区部位获得的近红外波能量明显增加,从而使近红外波治疗肝病成为现实。近红外信息辐照技术治疗1次(30分钟),其门静脉的血流量就显著增加,从而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使肝细胞得到充足的血、氧、及营养物质,明显改善肝细胞新陈代谢,由于肝脏血供增加,肝脏药物浓度可以随之增加,能更好的发挥药效,从获得促进肝损伤修复治疗肝病的功效。近红外信息辐照技术治疗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及门静脉压力,具有保肝降酶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亦显示,肝病治疗仪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比较明显,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体征减轻,如肝区疼痛、腹胀减轻,食欲、体力增加等,尤其对失眠症状改善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以上这些资料提示治疗肝硬化方面中医药有很大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解决一些问题,如:①找准中西医理论在抗肝纤维化认识上的结合点,拓展研究思路,对肝纤维化达成共识。②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研究肝硬化归纳出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状况,同时进行高水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建立既符合肝纤维化特点又符合中医证型的实验动物模型,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来研究中药制剂。对中医药疗效的特点来说,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或消除始动因素可能是更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对此尚缺乏足够的关注。
肝硬化的病机复杂,辨证者的思路和出发点不一样,辨证标准至今未能统一,所分证型参差不齐。因此,需要通过前瞻性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肝硬化的证候演变规律,从而探讨和确定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及证候演变趋势,富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运用于临床才会更加行之有效。展望未来,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中医药的特色治疗任重道远。同时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改良中医药的制剂、方法、促进药物的吸收等方面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治疗将有广阔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