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管瘤的病因与分类
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可达 10~12,男女患病比例约为 1:3~5,婴幼儿血管瘤存在着一个典型的发生、发展和自行消退的过程,临床上通常分为三期:增殖期(0~1 岁),稳定期(1~2岁),消退期(2~7 岁),瘤体在消退期开始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所代替。但是临床上血管瘤的生长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生长缓慢,有些生长非常迅速,难以预料。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为常见。近年来的各种研究表明血管瘤的发生可能与高龄产妇、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和先兆子痫有关。妊娠期间绒毛膜的绒毛取样检查是导致血管瘤发生的一个较高风险因素。
由于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导致其分类存在许多争议。以前临床上按病变形态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但本分类方法未能反映病变的病理本质,对临床治疗价值不大。1982年Mulliken等对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生物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后将其分为两类:一类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增殖和消退行为,即婴幼儿血管瘤;另一类血管内皮细胞不具有增值能力,为血管畸形。1988年,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协会(ISSVA)汉堡国际研讨会在Mulliken分类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Hamburg分类,对于血管瘤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2、血管瘤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婴幼儿血管瘤目前没有公认的指导指南,对于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主治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所在医疗机构拥有的治疗手段。Finn等指出血管瘤退化发生时间越早,退化愈完全。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血管瘤治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提出了“完美”的治疗理念。即在血管瘤增值期利用无创或微创的方法抑制血管瘤的生长,促使其退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不留任何痕迹,得到完美治愈。婴幼儿血管瘤多数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约12%的患儿会发生出血、溃疡、视力损害、畸形、呼吸道堵塞、充血性心衰甚至死亡。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绷带加压,药物治疗(普萘洛尔),局部涂抹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聚桂醇注射,激光,介入手术等等,我们建议巨大血管瘤(一般直径R125px,或有出血、破溃R75px)应在6个月内行TASE术,术后口服普萘洛尔3~6个月。小病灶突出皮肤表面的可以用聚桂醇注射,面积不大比较表浅的可以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涂抹,多发血管瘤用普萘洛尔控制,这些方法可以联合使用,具体情况,需要专业医生指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