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在我国约有9300多万人,约占我国人口的7%,约占全世界ASC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部分人并非都不存在进展性的肝损害,其发生发展机制目前还不能完全阐明,临床情况复杂,转归不一。近年来,在ASC肝组织学检查中均已发现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据统计,ASC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仅占10%以下,其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表现,甚至个别已是肝硬化。
我国最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HBV携带者暂时不需抗病毒治疗。但应每3~6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可用IFN-a 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对年龄>40岁,特别是男性或有HCC家族史者,即使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也强烈建议做肝组织学检查确定其是否抗病毒治疗。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4,或炎症坏死≥G2,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但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生化、HBVDNA、AFP及肝脏超声显像检查。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对ASC普遍进行肝穿组织学检查比较困难,一是患者难以接受,二是能够开展的医院亦较少。而随着人们的健康防病意识的不断提高,ASC的就诊人数又在逐渐增多,对这部分人是否治疗和如何治疗已成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疗ASC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虽然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迄今尚缺乏严格的多中心、双盲设计、对照研究、方药的可重复性较低,影响疗效的可行性。实验研究也发现了一批体外对HBV抑制作用的中药,但实际应用于临床疗效相距甚远,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实际到人体疗效甚微,且与中医基本理论辩证施治的指导用药原则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将ASC分为7种证型进行论治,总结出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用药思路和规律,以运用于临床防病治病。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的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特殊体质(病理性体质)与相应病邪之间存在同气相求现象。全世界约有80%以上的人都会接触或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为什么有人迅速恢复,有人呈病毒携带状态,有人演变成为慢性肝炎,甚至有人发展为重症肝炎,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差异造成的。
ASC患者临床往往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由于其病毒携带,实际已经是亚健康状态,很多患者有容易疲乏和肝区不适,肝功系列检查虽然转氨酶、胆红素正常,但是球蛋白偏高或异常,其病毒携带时间愈长,机体的免疫功能就愈低,在一些过度劳累、烟酒刺激、肝损性药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发展成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在其未发病前通过中医的体质辨识,选用安全有效的、具有纠正患者偏颇体质,调整其免疫功能的中药方剂,使其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平和的平衡状态,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阻止其发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相对特定的个性特征,具有可调性,方剂是改善体质重要手段,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而且表现在对体质偏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现代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已初步验证了体质可调性的设想。改善体质将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新途径。辨体调理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亚健康的干预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我们将ASC分为7种体质类型,进行分型论治:
一、气虚型:以容易疲乏、气短、懒言、动则出汗为主要特征。平素易患感冒,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细弱,给予益气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阳虚型:以畏寒、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给予温中健脾,小建中汤或肾气丸加减。
三、阴虚型: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喜冷饮、大便干燥、形瘦为主症,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给予养肝滋肾,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四、痰湿型: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喜食肥甘甜黏为主症,舌苔腻、脉滑,B超检查多提示为脂肪肝,给予健脾祛湿化痰,二陈汤或平胃散加减。
五、湿热型:以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特征,给予清热化湿和中,茵陈蒿汤加减。
六、血瘀型:以肤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静脉紫黯或增粗,脉涩,给予行气活血化瘀,膈下逐瘀汤加减。
七、气郁型:以神情抑郁,情感脆弱,时感两肋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给予疏肝行气和中,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减。
病案举例:
一、章×,女,32岁,2009年3月16日初诊,右肋不适,身重困倦、纳差欲呕,小便稍黄,大便干燥,1―2日一次,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43,HBSAg(+),HBeAb(+),HBCAb(+),HBVDNA<1.000×103,属湿热型给予清热化湿和中健脾。
茵陈15黄芩10丹参15赤芍15灵芝15茯苓15连召10垂盆草15甘草6苡仁30生白术15生麦芽30。
服药半月,纳增呕止,身倦乏力改善。小便转清,大便日一次,舌质红,苔落黄,脉细。继以上方出入调理月余,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2。后每年服用中药调理月余,肝功能和HBVDNA复查一直正常。
二、高×,男,24岁,2007年12月13日初诊,时感两肋不适,身倦乏力、神情忧郁,纳食尚可,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落白,脉弦。查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eAb(+)HBCAb(+)HBVDNA<1.000E+0.4。肝功能:基本正常,辩证属气郁型,给疏肝理气、养血柔肝。
柴胡10黄芩10女贞子12、赤白芍各15生麦芽30茯苓15丹参15郁金10枸杞10香附10生姜3片大枣7枚。
服药10剂自觉精神转佳,身倦乏力改善,继用上方出入调治月余,再以逍遥丸善后,随访3年,未见不适,定期复查肝功能正常,,HBVDNA<1.000E+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