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颅内囊肿性肿瘤的一般治疗规律。
方法 通过对87例囊肿性的肿瘤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
结果 15例病人因为颅内压增高再次进行手术治疗,这些肿瘤性囊肿均位于脑内深部,其中6例病人接受过放疗,且在放疗结束后很快出现颅高压症状。
结论 颅内肿瘤性囊肿病变的手术治疗旨在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改善囊肿的引流,第二是避免促使囊肿形成的因素。
由于颅腔容积的有限性,急剧的颅内压力增高或不均衡,常常能导致神经外科的急症……脑疝。囊性变的脑内肿瘤临床进展很快,在临床表现和处理上有其独特性。本文通过对87例脑内肿瘤性囊肿的回顾分析,旨在总结此类病变的一般规律。
资料和方法
从1999年到2003年我们共收治了87例脑实质内囊性变的肿瘤,男性56例女性31例。年龄分布在4-69岁。
1、临床表现
以颅高压症状为表现的65例,其中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26例。以癫痫起病的23例:其中大发作16例,部分发作7例。
病理类型:室管膜瘤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12例,幕上星形细胞瘤12例,小脑星形细胞瘤4例,2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和38例转移癌(13例肺癌,7例乳腺癌,4例肾癌,2例黑色素瘤,1例甲状腺癌和11例未知原因)。
2、部位
肿瘤位于额叶的13例,岛叶8例,颞叶的15例,顶叶的16例,颞顶叶6例,枕叶11例,颞枕叶14例,脑室内三角区4例。
3、囊肿与肿瘤的关系。
依据囊壁实质部分的大小分两种:其一为主要为囊性占位,囊壁无明显结节;其二为囊肿旁边有肿瘤实质。其中第一种29例:室管膜瘤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幕上星形细胞瘤12例,小脑星形细胞瘤1例,转移癌6例(无原发灶的病例5例,肾癌来源1例)。
依据囊肿与皮层表面的距离分两种:深部囊肿,即距离大于4cm,有18例,颞枕叶的14例,三角区2例,颞顶叶2例;浅部囊肿,即距离小于4cm,有69例。
4、治疗方法
所有的病例均开颅手术切除。手术遵循微创原则,在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系统,皮层电刺激和功能磁共振辅助下,从就近的沟裂进入,首先吸除囊液减压,并对以囊肿为主要表现的肿瘤囊壁分次取活检,因其结果而决定是否行囊壁切除及切除多少。对有囊壁结节或有肿瘤实质的部分力求瘤内镜下全切。
对深部囊肿的切除,有3例采用了改进的手术方法:位于功能区的肿瘤在微创前提下,在切除囊肿实质部分后囊内留置ommaya装置;非功能区则扩大皮层切口使成3X3cm瘘口,在瘘口内切除肿瘤,并使囊腔和蛛网膜下腔充分相通,彻底。消灭囊腔
结果
87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随访1年到5年,有15例在术后6-12月内因为颅高压症状重现,影像检查发现囊肿复发,且比术前增大,而行二次手术治疗。这15例病人的囊肿距皮层的距离均大于4cm。截至2002年12月,有49例死亡,其中38例转移癌,11例为胶质瘤:室管膜瘤5例,幕上星形细胞瘤6例。
首次手术后囊肿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的有15例,均为深部囊肿:颞枕叶11例,脑室三角区2例,颞顶叶2例。其中14例为主要为囊性占位的肿瘤:有幕上星形细胞瘤11例,无原发病灶的转移癌3例,肾癌脑转移1例。另1例为少枝胶质细胞瘤。二次手术中由于囊肿距皮层距离大于4cm而行ommaya囊皮下埋置囊液外引流的9例(8例星形细胞瘤,1例为肾癌脑转移),其余6例因为囊肿距皮层距离小于4cm或位于非功能区而行皮层扩大切除,而使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直接相通。
复发的15例病人中,有13例接受了常规的外照射放疗。术后病理提示放射性坏死的9例,其余6例明确为肿瘤复发,囊肿重现(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