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临床上少见的腺性增生样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膀胱黏膜上皮化生和胚胎残余发展所致,多与尿路感染有关,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的正常膀胱尿路上皮化生变化的结果。膀胱上皮受慢性刺激后基底细胞呈灶性增生形成细胞巢,并向固有层生长称为Brunn巢,进而巢中心部退化而形成囊腔,为囊性膀胱炎,最后腔内柱状上皮形成,即为腺性膀胱炎。有许多因素与其转化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有关腺性膀胱炎的报道明显增多,与膀胱腺癌的发病率不相一致。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及输尿管开口周围,根据病变形态可分为:
1、滤泡样水肿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的滤泡状水肿隆起或绒毛样增生,临床上以此型为常见;
2、乳头状瘤样型,表现为带蒂的乳头状物,黏膜充血,水肿,容易误诊为乳头状瘤;
3、慢性炎症型,表现为局部黏膜粗糙,血管纹理增多;
4、黏膜无显着改变型,黏膜大致正常,随机活检时发现,此型较易漏诊。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及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Manco等报告腔内B超可用于腺性膀胱炎的诊断。B超检查表现为膀胱壁增厚或膀胱内占位性病变,检出率达80%左右。肖亚军等认为双氧水膀胱造影有助于腺性膀胱炎和膀胱肿瘤的鉴别,尽管有以上表现,但确诊主要是靠膀胱镜加活检。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很多,有经尿道电切术,经尿道激光烧灼术及抗癌药物序贯膀胱灌注等。首先应消除病因如感染,梗阻及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单纯抗感染治疗往往疗效不理想。经病检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应积极采用电切或电灼术清除病灶,术后用丝裂毒素,阿毒素及羟基喜树碱等定期作膀胱内灌注治疗,既可清除残留病灶,又可以预防复发及恶变。本组36例患者采取经尿道电灼术加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其中15例患者无复发,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腺性膀胱炎易复发,采用经尿道电灼术对患者创伤轻微,可反复操作,可作为腺性膀胱炎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